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 > 正文

活血化瘀法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识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血液流变学异常在血瘀的病理状态下,血液的流变特性发生改变。血液流变学异常间接反映了脏器瘀血,可作为血瘀证的一个客观指标。大量临床与实验资料证明,血瘀证一般都伴有微循环障碍。产生血瘀证是由于血液成分与性状改变而粘、浓、稠、聚。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显著的高粘状态,从而影响了微循环灌注,加重了萎缩病变。通过活血化瘀法改变血液流变状态,增加局部血供,有利于胃粘膜的修复。血液流变异常还与萎缩轻重程度呈正相关,萎缩程度越高,血液流变学异常程度越重。全血粘度升高后可致血液内摩擦力上升,血流减慢,腺体萎缩。侯冬梅等从血液流变学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健康人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并表现为萎缩程度越高,血液流变学异常程度越高
??〔1〕马纲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中医分型测定了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等指标,证实了脾胃虚寒型、肝郁脾虚型均存在明显血瘀证,而肝胃不和型次之,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表明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比中、轻度瘀血更严重
??〔2〕张维颖等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液流变性及甲皱微循环变化的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血液流变性异常和微循环障碍

    3常用的活血化瘀方法?

    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血瘀为患,因而其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法。但是运用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应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临床上少见慢性萎缩性胃炎属单纯

    血瘀证,多并见他证,故应根据辨证,分别选用不同的活血化瘀方法。益气活血法适用于胃痛隐隐,食后脘胀,痛时喜按,饥饿劳累更甚,嗳气得食稍缓,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白偏腻、或边有齿痕,或舌有瘀斑,脉细弱或涩滞不畅。治以健脾和胃,化瘀定痛。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失笑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砂仁木香、枳壳、神曲蒲黄、五灵脂、丹参桃仁莪术等,若食后胀甚加苏梗、佛手鸡内金;胃痛得食可缓加黄芪桂枝白芍;气血不足者加黄芪、太子参当归等。?

    养阴活血法适用于胃脘隐痛,或灼热感,纳减,嘈杂似饥,口干咽燥,喜食酸物,神疲乏力,大便干结,舌瘦或有裂纹,质红或暗红,舌下脉络曲张,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或兼数。治拟滋阴养胃,凉血化瘀。方用养胃汤合丹参饮加减,药用太子参、麦冬石斛、山药、蒲公英、生地、赤芍、丹参、檀香、砂仁、山楂等,若心中嘈杂泛恶加黄连竹茹;噫气、矢气不畅加陈香橼、佛手;疼痛不已,饮食少进加川楝子延胡索、鸡内金;合并脾气虚弱时,去生地、麦冬加黄精、山药、扁豆等;大便数日一行,纳少腹胀加火麻仁、全瓜蒌等。?

    理气活血法适用于胃脘胀满,食后尤甚,脘痛隐隐、连及两胁,嗳气时作,大便不畅,每因情绪变化而痛作,舌质淡或淡紫,舌下脉络暗滞,苔多薄白,脉弦涩。治拟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方用柴胡疏肝散与血府逐瘀汤化裁,药用柴胡、枳壳、香附川芎、芍药、当归、陈皮、生地、红花三七刺猬皮、延胡索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因其病程长,病情反复,加之环境、起居、饮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程中常会出现一些夹杂证,如食积、湿热、痰浊等,它们与瘀血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在抓住活血化瘀这一主要法则的同时,还要相机配合消食化滞、清化湿热和化痰泄浊等法,以促进脾胃健运,升降协调,气血宣通。?

    漫长的病程,明显的瘀血征象是从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依据之一。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活血化瘀中药有丹参、当归、延胡索、赤芍、莪术、蒲黄、五灵脂、刺猬皮、三七等。其中丹参,味甘性微寒,为活血化瘀要品,多用于心血管及妇科疾病,亦常用于瘀血所致的胃痛;当归,味苦,性温,补血活血,止痛,润燥,既能补血,又能养血,故有和血的功效,适于瘀血胃病虚象较著者;延胡索,味辛、苦,性温,为活血、行气、止痛之良药,与川楝子为伍,功善行气化瘀,用于肝胃气郁血滞之胃病;五灵脂,味咸、甘,性温,气味俱厚,专入血分,可用于胃病日久、络脉瘀阻之证,常与蒲黄为伍;刺猬皮味苦,性平,能化瘀止痛,用治胃痛日久,气痛入络,气血瘀滞者,多有良效;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功能化瘀止血,活血止痛。三七能缩短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功能,促进纤溶。三七还能抗炎,对幽门螺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夹瘀证有较好的疗效。活血化瘀药物品种繁多,临床上宜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痞满、疼痛、纳差三大主证的轻重缓急而辨证选用,以既能促进血行,又不克伐伤正为前提,以消痞、定痛和增进食欲为目的。现代医学认为,活血化瘀药具有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溶解血栓、排泄毒素、稀释血液、抗血液凝固、降低血压,使血液流畅、改善血液循环、纠正循环障碍的功能。许多实验证实,活血化瘀药对增生性病变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和促进吸收功能,常在调节机体反应性的基础上

上一篇:单纯性肥胖
下一篇:糖尿病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