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
(三)气血两虚溃后或经切开后脓出清稀,淋漓不尽,或夹败絮样物,创面灰白,形成窦道,不易收口;兼见面色苍白,头晕,精神疲乏,胃纳不香;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辨证分析:气血不足,不能酿化为脓,故脓出清稀,淋漓不尽;气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则见面色苍白,头晕;脾失健运,则胃纳不香,精神疲乏;舌质红、苔薄、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香贝养营汤加减。
二、外治法
初期局部结块处可敷冲和膏或阳和解凝膏掺黑退消。中期外敷冲和膏,如脓成未熟可用千捶膏。若脓已熟宜切开排脓,创口宜大。后期用七三丹或八二丹掺于药棉纳入溃口,外敷红油膏或冲和膏。如肉芽红活,脓腐已尽时,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女口有空腔或窦道时,可用千金药线,也可用手术方法将坏死组织清除。
[其他疗法]
一、针刺直接刺人肿大的结块,配肝俞、膈俞,每日1次,中等刺激。对已成脓的不宜应用。
二、挑刺先在肩胛下方、脊柱两旁找寻结核点(略高于皮肤,色红,指压不褪色的即为结核点)进行挑治;也可在肩井、肺俞及其附近进行挑治。
三、拔核疗法适用于肿核较小,不能内消。体质尚好者。用白降丹少许掺于太乙膏上,盖贴于结块处,每3天1次,结核小的7天左右脱落,大的10天左右可将结块拔去。待结核脱落后,可改用生肌散、白玉膏。因所用药物有很大刺激性,故使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对结块较大而深在的,或与周围组织粘连的,或年老体弱的,均不宜使用本法。
四、抗痨治疗进行正规抗痨治疗,持续1年左右。可口服异烟肼l一2年,或配合肌注链霉素1—2月。
[预防与调摄]
1.保持精神愉快,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2.适当增加营养,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3.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变。
[结语]
瘰疬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其临床特点是: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及耳后,起病缓慢,初起时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逐渐增大,并可串生,溃后流脓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往往此愈彼溃,形成窦道。应与婴核、失荣相鉴别。气滞痰凝证,治宜疏肝化痰,方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阴虚火旺证,治宜滋阴降火,方用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气血两虚证,治宜益气养血,方用香贝养荣汤加减。多配合运用外治疗法和抗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