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症状治疗 
1.皮炎湿疹治疗目标及治疗现状 
尽快控制皮肤炎症,缓解瘙痒 
延缓和减轻发作 
改善和提高患者和家庭生活质量 
2.皮炎湿疹治疗和预防的一般原则 
寻找并尽可能祛除病因 
尽可能避免、减少诱发加重因素及刺激因素 
- 机械因素(搔抓、摩擦) 
- 物理化学因素(热水洗烫、高温、低湿度、刺激性药物) 
- 生物因素(动植物、微生物感染等) 
- 精神紧张或情绪低落或消化功能紊乱 
尽可能减少环境中变应原 
- 气源性:屋尘、屋尘螨、花粉、动物毛(猫/狗)、真菌 
- 食物:牛奶、鸡蛋白、花生、黄豆、坚果、鱼类、贝壳类、海产品(牡蛎)小麦 
- 接触性:对苯二胺、芳香化合物、金属镍、橡胶添加剂等 
3.皮炎湿疹的常规治疗 
内用治疗: 
- ?抗组胺药 
- ?维生素C 、钙剂、甘草酸二铵 
- ?抗生素 
- ?糖皮质激素:一般不用 
- ?免疫调节剂 / 免疫抑制剂 
外用治疗: 
- ?糖皮质激素类制剂 
- ?氧化锌类制剂 
- ?焦油类制剂等 
中医药治疗 
- 清热泻火、凉血利湿 
- 健脾利湿 
- 养血祛风、活血润燥 
物理疗法 
- 紫外线光疗、光化学疗法(PUVA) 
- 浴疗 
4.皮炎湿疹治疗进展 
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仍是皮炎湿疹治疗的基本药物 
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的特点: 
- 疗效肯定:适于许多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 
- 使用方便:霜、软膏、凝胶、溶液、涂膜、硬膏等多种剂型 
- 副反应少:无色无味,极少过敏,很少耐药 
- 联合应用:疗效增强,反应减少,前景广阔 
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 
- 抗炎作用 
- 抗过敏作用 
- 免疫抑制作用 
- 抗增生作用 
外用糖皮质激素存在的问题 
- 外用糖皮质激素用于皮炎湿疹治疗已有50余年 
-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局部及全身副作用:多与长期使用有关 
潜在的皮肤影响:皮肤萎缩 (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减退、痤疮、酒糟鼻 
潜在的系统影响:生长抑制、白内障、骨密度降低、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抑制作用、快速抗药反应 
- 激素恐惧症:使医生的选择受限,病人依从性差,影响治疗 
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应用进展 
- 高效而副作用小的制剂应用 
- 糖皮质激素和抗微生物复方制剂的应用 
应用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的注意事项 
- 糖皮质激素使用限制 
强效糖皮质激素避免连续使用超过2—3周 
禁止长期连续使用 
- 强效糖皮质激素不应使用在面部、颈部、阴囊等皮肤薄嫩处 
- 年老者和儿童慎大面积应用 
非糖皮质激素外用免疫调节剂(TIMs) 
外用免疫调节剂的作用特点: 
- 单独用药具抗炎止痒作用 
- 用在身体任何部位,突破糖皮质激素限制 
- 用于大于2岁的儿童和成人 
- 短期应用或长期间歇使用 
- 起效迅速 (1周出现疗效) 
- 单一治疗,可无需合并其他药物 
外用免疫调节剂概况介绍: 
- 0.1%、0.03%他克莫司软膏(tacrolimus ointment,商品名Protopic,普特彼)属大环内酯类衍生物,1999年首先在日本上市,2005年4月在中国上市。适应症: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湿疹)。 
- 1%吡美莫司乳膏(pimecrolimus cream,商品名Elidel ,爱宁达),属于子囊霉素巨内酰胺的衍生物。2001年在国外上市。适应症: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湿疹)。 
- 外用免疫调节剂的主要不良反应:瘙痒、灼热感、刺痛等局部刺激反应 
外用免疫调节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局部刺激反应(开始数天、急性期) 
- 局部合并感染禁用 
- 长期应用对全身免疫系统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润肤/保湿剂 
作用特点:通过保持角质层的水分,维持皮肤弹性,促进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减轻瘙痒,降低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 
润肤剂/保湿剂成分:凡士林、石腊油、硅油、羊毛脂、硬脂酸、甘油、蜂蜜、乳酸钠、尿素、丙二醇、透明质酸、角鲨烯/烷、神经酰胺等 
注意事项:有一定的局部刺激或过敏反应,主要致敏原为香料、防腐剂、乳化剂、羊毛脂、防晒剂等 
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A(CsA) 
硫唑嘌呤 
免疫调节剂 
重组人γ-干扰素 
抗IL-5单克隆抗体、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β 单克隆抗体,抗IgE单克隆抗体及其他已在国外上市或临床试验中。 
抗生素 
系统应用多用于急性炎症期 
外用多用于与糖皮质激素合用或用复方制剂 
紫外线光疗和光化学疗法(PUVA) 
方法 
- 光化学疗法(PUVA) 
- UVA1(340-400nm) 
- 窄波UVB(311nm):较PUVA效好,更安全。 
光疗临床应用选择 
- 急性期、严重者:大剂量UVA1、 PUVA、体外光透析。——单用或与糖皮质激素合用。 
- 慢性期、中度者:窄波UVB、UVA/UVB、低剂量UVA1、 UVA、U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