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内分泌 > 糖尿病 > 正文

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8-0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要充分认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而引起的。胰岛素由人体胰脏中的胰腺分泌,胰岛素能使血中的葡萄糖顺利进入人的各器官组织的细胞中,为它们提供能量。因此正常人血糖浓度虽然随进餐有所波动,但在胰岛素的调节下,能使这种波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如果缺少胰岛素或是胰岛素不能正常工作时,就会使血中的葡萄糖无法进入细胞提供能量,血糖因此会升高并引起糖尿病。糖尿病的特征表现为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异常升高及尿中有尿糖。随着糖尿病得病时间的延长,身体内的代谢紊乱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进一步发展则会引起全身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甚至危及人的生命。糖尿病有三种基本类型,分别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1型糖尿病:病人体内只能产生少量或者不能产生胰岛素。这类糖尿病具有以下特点: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且在儿童和青年人中多发。在中国糖尿病人中,此型仅占一小部分。这类糖尿病患者必须用胰岛素治疗,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约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95%,又称为成年发病型糖尿病。此型糖尿病患者均不能分泌足量的胰岛素以供身体之需,或者是产生的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久而久之,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眼睛、肾脏、心脏和大血管病变等。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妇女妊娠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可发生糖尿病,有近35%的妊娠妇女会出现妊娠期糖尿病征象,这些妇女可能会发展成为二型糖尿病。注重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糖尿病的预防非常关键,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了解糖尿病的知识,从而了解更多的防治措施。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简称“三多一少”。其含义为: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常有口渴、口干而饮水量增加,常有饥饿感而饭量明显增加,与之相伴的是体重明显减轻。但是,有5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初期无任何明显的症状,只是在体检时才发现患了糖尿病,所以应该定期检测血糖,以便及时预防和治疗。此外糖尿病还有一些不典型症状需要关注,如乏力、反复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皮肤瘙痒、四肢皮肤感觉异常、视力下降、性功能障碍等。要少吃,就是让摄取的总热量少一点。患者不只主食要少吃,而且副食,特别是高热量的副食也要少吃。不要认为能吃就是福,有时吃也能吃出麻烦来,要适当地吃,科学地吃,有道理地吃,不能胡吃、乱吃。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控制了饮食,再加强了锻炼,体重就不至于过胖。我们已经知道,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不肥胖,得糖尿病的机会就会减 少。心理调节。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是有积极作用的。吃得多、锻炼少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各种心理不平衡会进一步影响胰岛素分泌,促使糖尿病发生。糖尿病的治疗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非药物疗法,即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可以根据标准体重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再计算出每日应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饮食中可加入大量纤维素,一日热量摄入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为宜。还有就是勤做操、慢跑以及减肥对控制糖尿病都有很大帮助。二是在非药物疗法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的药物疗法。1型糖尿病患者应当使用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分短效及长效两种,可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2型糖尿病患者必须长期服用降糖药物,常用的有两大类,一是磺酰脲类(甲苯磺丁脲、优降糖、美吡达、达美康、糖适平等),此类药品可以有选择性地作用于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达到降糖作用;二是双胍类(降糖片、降糖灵),其主要通过促进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增加糖利用,从而发挥降糖作用。2型糖 尿病人大多要服用降糖药,可先选一种,调整适合剂量,疗效不满意时可加用双 类、磺脲类或胰岛素,这样有可能将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控制在接近正常范围内,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另外糖尿病患者可以辨证选用中成药辅助治疗,其主要功用是通过益气、生津、止渴等调理、治疗消渴症。常用的药品有参芪降糖片、金芪降糖片、益津降糖口服液、降糖丸、消渴丸等。这些中成药一般具有清热、除湿、滋阴等作用,适用于消渴症治疗。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人们认为,脂肪细胞只是一种储存能量的细胞,但最近的研究发现,脂肪细胞还是一个很强的内分泌器官,同时是一种作用很强的炎症细胞,特别是在出现肥胖的情况下,这种作用更为明显。一些前瞻性研究和临床横断面研究也显示,慢性的、亚临床性炎症会导致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等代谢性疾病——这些疾病都伴随着炎症标志物升高临床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已不仅仅满足于挽救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而是更多地注重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胰岛素治疗被广泛应用的今天,必须强调胰岛素的合理使用,以使患者在血糖被理想控制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受到胰岛素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的伤害。 基于循征医学的证据,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在其制定的糖尿病 防治指南中提出,当糖尿病患者经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其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5%时,可以联合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的联合使用,至少有4大益处:减少胰岛素用量,有利于患者体重的控制;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增加患者生活的方便度;可能减少低血糖或水肿的发生率;某些口服降糖药可发挥独立于降糖作用之外的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基础。其中,简单、依从性好、每天一次中长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方案,在胰岛素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充分掌握上述治疗方法和适用人群,可使更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到长期、良好的控制。
  上述三个临床类型是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组报告所公布的。该报告同时指出,在一些非欧洲人群中,约有20—30%的糖尿病病人难于分型,介乎胰岛素依赖型与非胰岛素依赖型之间,需要长期观察。
  营养不良性糖尿病:多起病于长期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量较低的青年。非洲及南亚国家屡有报告。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糖尿病病人总数的80—90%。多数发病在35岁以后,起病缓慢、隐匿,有些病人是在健康查体时发现的。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居多。血清中不存在胰岛素自身抗体及胰岛细胞抗体。遗传性较显着。在未获得适当治疗时,偶尔出现尿酮体阳性,但无酮症倾向。不依赖注射胰岛素生存。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5—10%。多数发病于儿童和青少年;亦可见于40岁以上,但较少。基本病变是胰岛B细胞被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选择性地破坏。发病时糖尿病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需依赖注射胰岛素存活,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有生命危险。
  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的类型是一个复合病因的综合病症。病因的异质性,导致临床上的多样性。从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上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以上三项标准中,只要有一项达到标准,并在随后的一天再选择上述三项中的任一项重复检查也符合标准者,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糖耐量试验( OGTT )口服 75g 葡萄糖后 2 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11.1 mmol/L 。
  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7.0 mmol/L ( 126mg/dl )。
  有糖尿病的症状,任何时间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 11.1 mmol/L ( 200mg/dl )。
  年 WHO 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合并症可波及全身各个系统,特别是眼睛、肾脏、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
  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发病率城乡差别大,富裕地区与贫穷地区差别大。
  半数以上为 IGT ,最近报告 IGT 标化发病率占糖尿病总发病率的 59.7% 。
  发病率逐年上升, 1995 年比 1980 年 15 年约增加 4 倍多。
  中国人群糖尿病 90% 以上为 2 型糖尿病。
  患者多,但发现率低,约 60% 患者未被发现。
  患病率低,而患者绝对数高,拥有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人群。
  我国的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
  一、 1 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破坏,通常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① 自身免疫性 ② 特发性二、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胰岛素作用遗传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内分泌疾病感染免疫介导的罕见类型其他遗传综合征伴随糖尿病四、妊娠糖尿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标准,糖尿病主要分为 1 型、 2 型两大类,含盖了 95% 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其中 2 型糖尿病患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 90% 。
  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的糖尿病分型: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最新文章列表
赞助商广告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