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糖尿病肾病的保健很重要!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来说,除去常规的治疗方法以外,健康的饮食以及合理的生活习惯也对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所帮助!
一、糖尿病肾病的“平衡膳食以及适量运动”
1.迈开腿适量运动是重点
在运动干预上,提倡适量运动,每天至少散步半小时或做相似能量消耗的运动,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运动原则:最好选择简单、方便、不需要特殊设备和投入,且利于长期坚持的运动,如散步、快走、慢跑、做操、打太极拳、扭秧歌等。
运动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一般宜从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渐过渡到登山、骑车、跳绳、爬楼等中等强度运动。
2.干预得当糖尿病前期可转归
糖耐量减低是介于正常血糖水平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正常健康人的血糖水平为:空腹血糖小于6.1毫摩尔 /升,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毫摩尔/升。如果一个人没有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超过正常水平,而又不够糖尿病诊断标准,即称为“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前期”。
有研究显示,糖耐量减低常合并多种代谢危险因素,最常见的是肥胖、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异常、血尿酸高及微量白蛋白尿。糖耐量减低者的转归有3种可能:一种是转变为真正的糖尿病;一种是保持现状;还有一种是恢复正常。而糖耐量减低者如果听之任之,每年会有 5%~15%的人步入糖尿病患者的“行列”,但只要干预得当,完全可恢复正常。
3.管住嘴平衡膳食是基础
在饮食干预中,一定要做到平衡膳食,即
①主食多样不过量,多吃杂粮;
②以谷类为主;
③多吃蔬菜(每日摄入量不少于400~500克)和水果(每日100~200克);
④食盐限量在每天6克以内,尤其是高血压病人更应如此;
⑤对于身体并不肥胖的糖尿病前期人群来说,在保证每天每公斤体重30卡热量饮食的前提下,应限制糖和酒的摄入,而超重或肥胖者在此基础上还要减肥,即每月减0.5~1公斤,直至达到标准体重;
⑥减少膳食脂肪,增加优质蛋白,如鱼类、禽类、瘦肉等动物性食物,多吃豆类及其制品。
二、糖尿病肾病防止六种“过度”影响健康!
1是对医生依赖过度。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非常重要,其内容包括血糖自我监测和在此基础上的药物调整,以及如何选择饮食和运动,如何就医等。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我的疾病我做主”的理想境界。
2是对药物依赖过度。糖尿病治疗强调综合治疗,除了药物,还需要生活方式干预,且所有降糖药都应在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使用。不重视饮食和运动,一味依靠增加降糖药来控制血糖,其结果是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加快胰岛细胞走向衰竭。
3是焦虑过度。有的患者确诊糖尿病后,十分焦虑,甚至影响到进食、睡觉。其结果就是血糖难以控制。有时候,血糖稍高带来的严重焦虑,其伤害甚至会超过高血糖本身。高血糖是相对容易控制的,而焦虑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调整,包括接受药物治疗。
4是运动过度。运动可以降糖,但运动过度会引起骨骼肌肉损伤,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事件。曾有个患者,每天清晨血糖很高。笔者了解到,他虽然年近 50岁,每天早上还要打篮球一两个小时。笔者劝这位患者减少运动量。遵从医嘱后,患者的清晨高血糖果然消失了。这是因为,运动过度会引起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加,由此引发高血糖。
5是节食过度。血糖高与饮食不节制有关,于是有些病人过度控制饮食,甚至不吃主食。这是错误的。首先,人体需要足够的热量供应;其次,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天然物质,进食过少反而不利于血糖控制;再次,进食过少还会造成营养不良,研究证实,糖尿病足溃疡难以愈合就与营养不良有关;最后,过度节食还可能引起心理障碍。研究表明,体重过低与过胖,死亡率都会增加。尤其是中年以后的糖尿病患者,过于消瘦并无益处。
6是降糖过度。有些医生患者过度强调降糖达标,认为在正常范围内越低越好。可是,血糖降得过于严格,可能发生低血糖,严重的甚至致残致死。目前认为,老年人和合并多种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不宜将血糖降得过低,也不宜降得过快,否则会增加低血糖及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