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肝胆病 > 胆囊炎 > 正文

胆囊炎症状及防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11-0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功效]健脾益胃,理气解毒。

  [用法]每日1~2 次,可佐餐服用,或单独服食。
  [制作]将鲤鱼刮鳞去内脏,洗净。赤小豆淘净沥干水。陈皮用清水洗去灰尘,沥水。将三者共入锅,加清水适量,盐适量,煮至鱼熟豆烂时停火,加适量味精。
  鲤鱼赤豆陈皮汤[配方]鲤鱼1 条,赤小豆120 克,陈皮6 克,盐、味精各适量。
  [功效]适用于湿热型胆囊炎
  [用法]每日1~2 次,1 周为一疗程。
  [制作]将黄花地丁和紫花地丁加水煮,过滤去渣取汁,以汁煮米为粥,可以加白糖调味。
  黄紫地丁粥[配方]黄花地丁(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鲜品各60克),粳米100克。
  [功效]适用于湿热型慢性胆囊炎。
  [用法]每日服1 剂,分2 次食完。
  [制作]将栀子仁碾成细末,先煮粳米为粥,待粥熟时,放入栀子仁末稍煮即可。
  栀子仁粥[配方]栀子仁5 克,粳米100 克。
  [功效]理气止痛,适用于右胁下隐痛、嗳气的气滞胆囊炎。
  [用法]日服2 次,趁热食用。
  [制作]将玉米须洗净切断,用刚烧沸的水冲泡,加盖焖10 分钟后过滤取汁,再用开水冲泡1次,两次汁合并。粳米30 克,加水适量,煮至米开花后,将玉米须汁兑入粥内,稍煮片刻即成。
  玉米须粥[配方]玉米须鲜品30 克(干品15 克)。
  [功效]清热解毒,滋养肝肾,利胆泄热。
  [用法]隔日服1 次,食肉饮汤。可佐餐服,也可单独服食。
  [制作]将玉米须洗净沥干水,蚌肉洗净,二者同入砂锅中,加水适量,盐适量,炖至蚌肉烂熟为止,加入少量味精即可。
  玉米须炖蚌肉[配方]玉米须50 克,蚌肉200 克,盐、味精各适量。
  [功效]消热解毒,补中益气,利湿。
  [用法]每日2~3 次,3~5 天为1 疗程。温服。
  [制作]将蒲公英洗净,切碎,煎药取汁。将药汁加入淘净的粳米中,同煮为粥,以稀薄为佳。
  ◎ 营养食谱蒲公英粥[配方]蒲公英40~60 克(鲜品用量为60~90克),粳米50~100 克。
  ● 慢性胆囊炎病人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刺激的调味品,如辣椒、辣油、五香粉、咖喱粉、花椒面以及烟、酒、咖啡、油茶等,慢性胆囊炎病人也忌食用。因为这些食品均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胃酸分泌过多可造成胆囊收缩, 胆道口括约肌痉挛,使胆汁排出困难而诱发胆绞痛。
  ● 慢性胆囊炎病人忌吃高胆固醇食物。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心、肝、脑、肠以及蛋黄、松花蛋、鱼子、巧克力等都不宜食用。
  慢性期● 慢性胆囊炎病人忌吃高脂肪食物。高脂肪饮食可使胆囊收缩,引起疼痛及加重病情。因此,慢性胆囊炎病人不宜吃肥肉、猪油和油煎、油炸食品以及油多的糕点。
  ◎ 不同病期的营养饮食调理急性期急性发作期应禁食,使胆囊得到充分休息,以缓解疼痛。这时可由静脉补充营养,可多饮水,在饮料中补充钠和钾盐,以利于疾病的治疗。疼痛缓解后,可根据病情循序渐进地调配饮食。宜吃清淡流质饮食或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碳水化物的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豆浆等食物。病情好转后可食用低脂半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的软饭,如豆腐脑、软面条等。
  慢性胆囊炎症状、体征不典型,多数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与溃疡病或慢性阑尾炎近似;有时因结石梗阻胆囊管,可呈急性发作,但当结石移动、梗阻解除,即可迅速好转。
  ◎ 主要症状急性胆囊炎起病急,中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疼痛可放射到右肩,多发生在夜间,以饱餐和高脂肪餐为诱因。如伴有结石并梗阻在胆囊管,可有间断性胆绞痛。可发生恶心呕吐,严重者呕出胆汁,并造成脱水。当发生化脓性胆囊炎时,可出现高热、烦躁、谵妄等。右上腹有明显压痛,腹部可触到肿大、压痛的胆囊。可发展成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积脓和毒血症;若胆囊壁出现坏死、穿孔,可形成弥漫性腹膜炎
  急性胆囊炎指胆囊管阻塞后胆汁或胰液等化学刺激和细菌、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好发于中年人和肥胖者,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2~3 倍;慢性胆囊炎是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及反复的急性发作,使胆囊纤维化萎缩或增生肥厚、囊腔缩小、功能丧失,70%是由胆囊结石引起的,少数为慢性非胆石性胆囊炎,如胆囊运动障碍、感染、胰液反流等所致,可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也可慢性起病,在老年人中多无临床症状,被称为无症状性胆囊炎。
  胆囊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胆囊炎症状及防治是怎样的?  胆囊炎症状及防治有何方法?  胆囊炎症状及防治,在这为你解答。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