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生命时报》 (2007-09-11 第09版)
“很多人心目中,会员卡是身份和生活品质的象征。”王筱璐说,它会让人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与众不同,能享受高品质的生活。而且,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卡越多,自己的生活选择就越多,生活品质也就越高。此外,成为某俱乐部的会员,也能在心理上获得归属感,他认为自己有很多同伴,是被他人认同的。▲
在马先生的钱包里,有一大叠会员卡,有俱乐部的、旅行社的、航空公司的……虽然许多会员卡每年也用不到两次,而且还花了不少钱,但马先生却颇为自得地说:“这么多卡拿出去多有面子啊。”
提升自我身份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王筱璐分析,除了想占便宜之外,人总会被一些看似浮华但毫无所用的东西吸引。当一些“无关因素”――折扣、奖品出现时,我们会忽略它们的实际效用。此时,很多人会想,我还差一点就能拿到赠品或换购品了,再多花一点钱,这对自己不是太大的花销。商家就是抓住了消费者这种追逐“无关因素”的心理,不断提醒他们“差一点”就能赢得奖品,从而在营销战中成了最后的赢家。因此,王筱璐奉劝每位消费者,一定要计算好自己的投入与产出,做到理性消费。
某家超市的店员告诉王强(化名),去年会员卡积分够5000能换一台电冰箱,而且平时购物还可以打折。于是王强就动了心,办了会员卡。可到年底,王强却傻眼了,原来今年5000分只能换到饭盒。他生气地说:“为了凑这5000分,我买了多少原本不用买的东西呀!”
被无用的东西蒙蔽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肖震宇说,消费者永远都希望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好的商品或服务。当消费者被许诺的“折扣”所吸引时,往往忽略了“占便宜”所需要承担的风险,结果反而被人算计。消费者务必擦亮双眼,不要被一时的利益所诱惑,尤其是这种预付费式的会员卡。购买会员卡时,首先要关注商户的品牌,一般老字号或著名品牌更值得信赖。其次要注意会员条款,特别是退款、保修、索赔等关键条目。
赵女士是一家美容院的常客。一次,店员向她推荐说:“您办张会员卡吧。一次性缴费1200元,一年可以享受24次服务。您算算,不办会员卡,一次收您60元;办了卡,平均一次才50元,多划算啊。”赵女士心想,这一年能省200多元呢!谁知一个月后,美容院的服务越来越差,还不断向赵女士推销化妆品。赵女士提出退卡,可美容院却拿出合同说,早有约定,不能退卡。赵女士追悔莫及,都怪自己当初就想着占便宜了。
其实,会员卡制度起初并不是一种营销方式。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封建贵族组织了一些“会员俱乐部”,享受与民众不同的娱乐活动。后来,这种会员卡制度走进了商业,并来到老百姓身边。
“您有会员卡吗?”如今,钱包里塞着十来张会员卡似乎也成为一种时尚。不过,不少消费者却发现:会员卡带来的好处远不如想象中那么多。那么,会员卡是利用怎样的攻心术来吸引消费者的呢?想占优惠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