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
老师和“好学生”之间的隔阂如何化解呢?雷雳说,一方面,老师不该计较学生是否报恩。“教师的职责是帮学生成长,其他的东西不要太在意。”而且,老师也应该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不要单单看重成绩。另一方面,学生要学会感恩。“我们取得好成绩,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尤其是老师。”杨东说。(转自:生命时报)
“反观那些‘问题学生’,他们其实也受到了老师极大的关注,只不过这份关注方式通常表现为批评。”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杨东说。虽然受到批评时,这些学生可能不以为然。但离开学校后,他们会在现实生活中体悟到:当初老师的批评是为了自己好。这种鲜明的对比,会让他们感激老师。“成绩好的学生缺少‘强烈对比’的感觉;而且他们可能会认为成绩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老师的帮助并不大。”
此外,雷雳认为,还有些学生虽然在中学时成绩不错,但到了大学或走入社会后,却表现平平,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出人头地”,这和当初“好学生”的形象不符,就不好意思回去看老师。
“好学生大多没有良心。”在10月25日杭州《钱江晚报》的一篇文章中,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少中学老师也反映,好学生在毕业后很少看望老师,反倒是那些“问题学生”和老师保持了更好的关系。是怎样的心理,让当年老师眼中的“可造之材”变成了今天的“白眼狼”呢?“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的关爱过多。”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雷雳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有些父母认为,只要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我只要学习成绩好,得到任何东西都是理所应当的。这些孩子缺少感恩教育,缺乏感恩的心。在学校里,如果老师也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就可能让那些好学生觉得:我成绩好,理应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因此,这些孩子就对师长缺乏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