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首先要建立起相关的规则和制度。包括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要到位,对心理咨询行业的准入机制进行规范。其次要做好老百姓的教育工作,让他们明白,心理有问题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也需要看医生。我国曾在2002年发布了《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其中提到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到2010年,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要达到50%。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北京、济南等地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就是个不错的选择。最后,要解决的就是费用问题了。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去看心理医生,收费标准也不能“千人一价”,而应该按照个人收入水平来区别对待。张侃说,以上几点如果都能做到,相信让心理咨询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就不会太难。(转自:生命时报)
其实,能否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是几乎每个行业都要面对的问题,而衡量的标准更多取决于你是否看到了切实的效果。比如,医生给人看病,如果病好了,即便是贵点,患者也会觉得值。然而,心理治疗很难有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更何况确实有些不够合格的咨询师“搅局”,导致有些咨询确实不值。
不得不说,这样良莠不齐的现状,导致了百姓对心理咨询师的不信任。在他们看来,心理咨询不过就是“花几百块钱去找人聊两句,实在不值。”
当然,人们很少去做心理咨询也有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来说,我国心理咨询业还十分不成熟,从业人员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很少。而所谓接受过心理学教育的,则不是像医学院学生那样,过于注重医学理论;就是像师范类院校心理系学生那样,主修教育心理学。他们对于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都缺乏临床经验,因而心理治疗的效果自然就打了折扣。
跟很多事情一样,心理问题不该是非黑即白的两极划分。相反,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正好处在比完全没病差一点、比真正患上精神类疾病又好一些的中间地带。比如,一些人不会与他人打交道,一些孩子出现学习困难都属于此类。
尽管如此,这大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又有多少会去找心理医生诊治呢?在我国,这个数字绝对不乐观。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理问题”和“精神有毛病”还是一对同义词,如果看心理医生,就等于承认自己有病。张侃说,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人们自古就懂得“心病还需心来医”的道理。但真正把心理咨询师认同为一个必要的职业,其实还是最近十几年的事。不说别的,在我国,自从1978年以来,光是正规的心理学系和心理学研究所数量就迅猛发展到183个,主修心理的学生目前已有3万多人,中国科学院及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重点实验室也相继开门立户,而各种名目的心理咨询室更是一下子蹿出了一大批。缘何如此?人们“心病”多了,需求自然也就上来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告诉记者,“心病”的增加,是跟经济发展速度成正比的。西方国家的历史证明,在人均年收入达到2000美元的时候,就意味着社会进入了转型期,而此时,人的压力变大,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估计,全球约有1/4的人在其一生中会出现精神或行为障碍,其比例之高让人难以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