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医药史料 > 正文

战国至东汉时期(3)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2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并且,《内经》特别强调“动中求平”和“动中求秘”,说明阴阳平衡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和动态的。一旦这种阴阳的动态平衡被破坏,出现阴阳的偏胜偏衰,人体就会出现疾病。如果进一步发展到阴阳关系的破裂,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情况,病情就会恶化,甚至出现死亡。因此,《内经》将人体阴阳平衡的失调,看成是疾病发生的最基本原因,而治疗疾病的最基本法则就是调整阴阳。 邪正斗争 《内经》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其中,邪气虽然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但也与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有着密切关系。不论什么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尽管有着千变万化的临床表现,但总可以归结为邪正斗争的形式。《内经》对邪正斗争的结果作了两种总结,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邪正斗争的胜负,对疾病的发生和转归有着决定的作用。 强调预防 《内经》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认为凡是医术高明的医生都应该做到防病于未然,即所谓“上工治未病”。《内经》的许多篇章中都阐述了防病、养生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如:“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等。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实践。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