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从内容方面看,据罗振玉氏按云:“右医方十一简,内第三及第七以下共六简,确为兽医方,其他诸简,虽未能确指,然简式书法并同,疑是一书……又诸简载处方者姓名凡二,曰臣安国,曰漕孝
(上“穴”下“皿” ),每方之前,又载病之徵候,多如后世医者之诊案。”
从上述情况分析,当时出土之医方简文仅十一枚,且有多半己不完整。故有可能这仅是原藏中极小的一部分。从内容分析,它可能是一部完整的“兽医方”。从《周礼》记载之医事制度看,官家为保护御用大牲畜,已专设兽医以治兽病,迨至汉代,至少亦当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治疗方面,定已积累有众多的治疗经验与医方。然《汉志》著录,仅“数术类”有《相六畜》三十八卷,而无医方书。故《流沙坠简》之兽医方,对兽医方书源流的考证,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又为汉代已有兽医医方书,提供了实物证据。
2、《武威汉代医简》
1972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了一批文物,据整理者考证,此墓当系东汉早期墓葬。
与其他文物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批简牍医方,原无名,经整理者定名为《武威汉代医简》。
据该书“简牍整理概况”介绍,“原简册已散乱,各简上也没有编号标志,以致原册编联的先后次序几无可寻之迹。经过清理,现存简牍九十二枚,计:简七十八枚,牍十四枚。”
该书所载各科医方三十余首,包括杂病、金创、妇人、目病、针刺及膏药等。选用药物达一百余种。
所列诸方,基本上是无名方,仍具有古代纯朴经验方的特点。但也有个别方,己初具有名方之义。如“白水侯方”,方末并记云:“建威耿将军方,良禁,千金不传也。”说明此方之传人,及为“禁方”之价值。此方后在唐孙思邈《干金翼》卷十二第二犹有“周白水侯方”,药味略有变动。说明此方流传之久。又有“千金膏药方”,“千金”二字,示珍贵也。亦具方名之义。说明医方己开始由无名方向有名方之过渡,同时也证明,医方己由纯经验的基础,向理论化、成熟化发展的趋向。亦可显示出医方的发展,从《黄帝内经》所载之方,到《武威汉代医简》之医方,到汉末张仲景书所收医方的发展过程和源流关系。故《武威汉代医简》
对研讨方剂学的发展和源流,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3、人体经脉漆雕模型
《文物报》1993年第二期载何志国、唐光孝《我国最早的人体经脉漆雕》一文报道,1993年2月四川绵阳西汉古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人体漆雕格外引人注目”,又云:“我们推测它可能与经脉有关。其体表分布的红色线条当为人体经脉。人体正面从头项、经胸腹、至脚两条线;背面则有三根线条,两根从头顶经背部至脚,一根从头顶至股缝;两臂各有三根线条,从指尖,经手臂至颈,与头部线条联接,形成网络。头部和手部线条最为复杂,头部正面纵线条就有五根,横线条三根,与躯干和手臂的线条联接;背纵向分布和交汇的线条也有五根,形成彼此相通的风格。线条俱为红漆描绘,宽O.1至0.15厘米。线条虽多,但行径有序,显然有所意图。上述线条分布与《黄帝内经》记载的十二经脉有些相似,头部和手背密纹的线条可能是支脉。”
从该文所述,结合图片所示,此人体模型所描绘线条,虽无文字说明,当属经脉图象无疑。此“人体漆雕”模型,不仅记载经脉分布和走向的早期文献内容,与马王堆及张家山出土之经脉文献,同为研究早期经脉学说的可靠依据。其另方面的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献载体,或者说模型图象,是迄今为止文物发现之最早者,也就是说,至晚在西汉时期,己亦之。故其学术价值犹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