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2.淡渗利湿方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 猪苓9克 泽泻12克 白术9克 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纬ρ椎仁敉飧屑婺谑?摺?/p>
(2)临床上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重苏叶以祛风解表;如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积导滞;如湿偏重可以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腹泻较甚者,可加炒扁豆、炒薏苡仁以祛湿健脾止泻;小便短少,加木通、泽泻,以祛湿利水。
(3)对水土不服所致的呕吐泻,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仁汤
《温病条辩》
组成:杏仁9克 白寇仁9克 薏苡仁18克 厚朴9克 通草6克 滑石18克 半夏12克 竹叶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主治:湿热留连三焦,湿胜热微,头痛身重,胸闷腹胀,不饥不渴,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舌苔白,脉濡等。
方解:方中杏仁苦辛开上以通利上焦肺气,肺气宣通,则在肌表部分之湿邪可去,白寇仁辛苦芳香以化湿舒脾,去中焦湿邪,薏苡仁甘淡寒以渗利湿热于下焦,使湿从小便而出,三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以解三焦之湿热,均为主药;厚朴、半夏运脾除湿,行气散满以加强白寇仁运中化湿之力,为辅药;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以增强薏苡仁渗下清热之功,为辅佐药。各药合用,则辛开肺气于上,芳香化浊于中,甘淡渗湿于下,故能宣畅三焦,疏利气机,上下分消,湿化而热清。
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以头痛、身重、胸脘闷胀,午后身热,苔白脉濡为辩证要点。现用于夏日重症感冒、急性胃肠炎、肾盂肾炎急性发作、肠伤寒初期及波浪热等属于湿重于热者。
(2)临床上若兼恶寒头痛等卫分症状,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有寒热往来,酌加草果、青蒿以退寒热;若湿热俱重可加连翘、黄芩等以清热,若挟有秽浊,可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以化浊。
2.淡渗利湿方
五苓散
《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 猪苓9克 泽泻12克 白术9克 桂枝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