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癌症 > 肿瘤 > 胃癌 > 正文

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协同作用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12-1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胃癌的发生是以多个癌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激活或/和抑癌基因的失活为基础的多步骤过程,作用是相互协同的。Tsuchiya等发现,在1例低分化胃癌中同时存在C-myc和 Cerb B2基因扩增。对胃癌标本同时进行Cerb B2和p53双重染色发现,25%胃癌双重染色阳性,说明同时存着Cerb B2基因的激活和p53基因的失活。作者采用Southern bolt 法分析了42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计H-ras、 Ki-ras 、N-ras 、C-myc 、N-myc、hst 、EGFR 、C-erb、 B2 、p53和 Rb基因的变化,发现胃癌组织中存在多种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结果提示3种以上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与肿瘤的低分化和高转移有关。晚近,国内吕有勇等系统研究了60例胃癌,30例异型增生和33例肠上皮化生病变中的基因改变,结果表明胃癌组织存在多种基因的变异,主要表面为K-Ras低甲基化和过量表达,met 、erb B2、EGFR和akt2基因扩增。在恶性程度较高的病例中有多个基因的变异。Correa在总结他人研究工作基础上提出 了以下肠型胃癌的基因变化模式

    TPR-met K-ras p53 DCC C-erb B2
    ↓      ↓   ↓ ↓  ↓ 
    正常 浅表 萎缩 肠上 异型
    粘膜→胃炎→胃炎→皮化生→增生→癌→转移
    肠型胃癌基因改变模式
    关于弥漫型性胃癌尚缺乏明确系列癌前病变表形特征,其基因变化模式尚不清楚。近年,对钙依赖性粘附分子研究可能有助于我们对弥漫型胃癌发病分子机制的认识。研究表明,这些粘附分子在弥漫型胃癌中的功能发生了异常。表达E-cadherin的肿瘤可形成腺样结构,在高分化腺癌细胞株呈高表达,而在低分化癌细胞表达降低。在表达E-cadherin的肿瘤细胞可形成腺样结构,而在无E-cadherin表达的肿瘤细胞则无腺体形成,互相独立地侵入周围组织。大量研究提示,肠型和弥漫型胃癌发生可能涉及两种不同的分子机制,弥漫型胃癌发生的分子基础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问题和展望
    随着分子生物学,特别是基因克隆技术的迅速发展,胃癌相关基因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一方面,新的癌基因,特别是抗癌基因将会不断地被发现和分离;另一方面,各个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在细胞生长分化特别是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这些基因的相互关系将是今后一段时间胃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焦点。通过对基因缺失、突变的检测,将为早期诊断、预防和设计新的治疗方案提供极富吸引力的前景。如果在胃癌癌前各种良性病变中进行某种选定基因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监测,将有助于筛选出胃癌高危患者,甚至可在细胞学改变出现之前提示是否发生癌变。如用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粘膜活检细胞,既简便双快速,又 能追踪转归,对高危患者给予化学干预治疗,抑制癌基因的表达,可阻断或逆转癌前病变,降低胃癌发病率。

    随着肿瘤分子发病机理研究的深入,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模式已暂露头角,给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目前国内外有关肿瘤基因治疗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药物(informational drugs)
    目前抑制癌基因表达主要是关闭表达或使其产物失活,多采用信息药物,即一些携带生物信息的合成分子。反义寡核苷酸是人工合成的与某些DNA或RNA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通过与相应序列结合而抑制癌基因的转录或翻译。反义核酸能降低细胞株的成瘤能力和扩散潜力,以反向H-ras原癌基因转染胃癌细胞,可抑制R-ras的表达,并抑制肿瘤在裸鼠体内的生长。相反如设计针对转移抑制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则促使癌细胞扩散。这睦都表明反义技术的功效及其在控制肿瘤细胞异常生长和异常行为方面的应用潜力。

    (2)基因替换(Gene replacement)
    研究表明,一些DNA片段在体外能使肿瘤细胞的恶性形态逆转,还有的基因可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扩散和转移,若将这些DNA片段或基因转染肿瘤细胞,可能 会达到治疗肿瘤的目 的。目前在胃肠道肿瘤研究较多的是p53基因和APC基因的替换治疗。

    (3)基因免疫调节(Genetic immunomodulation)
    基因治疗为改善肿瘤宿主的免疫机能开辟了新道路。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条途径:一是寻找一种有效方法分离并合成肿瘤特异性的具有免疫活性的多肽,并提高其免疫原性,作为肿瘤抗原激活病人的多肽,并提高其免疫原性,作为肿瘤抗原激活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利用杀伤T细胞去识别与MHCⅠ型抗原同时出现在细胞表面的肿瘤多肽,并杀伤肿瘤细胞。二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免疫效应细胞,以提高其抗癌功能。三是改造肿瘤细胞,使之免疫原性增强,成为免疫系统能识别的靶细胞,而且像“疫苗”一样,使免疫系统能识别未经改造的母本肿瘤。

    (4)正常组织的保护
    癌症化疗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较大,因此限制了剂量、消弱了疗效。如果通过基因转移使于细胞获得对细胞毒药物的抗药性,则可使正常细胞得到保护,从而达到理想的药物剂量,提高疗效。

    (5)设想利用突变基因或该基因作用途径中的某些分子作为“分子靶”,合成相应的生物分子来治疗肿瘤。例如以突变型p53为靶,合成一种与之结合的药物,将突变分子“推回”到正常构象状态,以恢复其正常功能。再如在p53作用途径中WAF1(wtp53 acting fragment)是受p53直接诱导的下游分子,p53异常时,WAF1的功能无法正常体现,因此,设想合成一种可激活WAF1表达的物质,可能绕过有缺陷的p53而直接起WAF1的抑制生长作用。

    目前基因治疗还存在不少技术问题,如缺乏高效的基因转导系统;人肿瘤细胞培养困难,周期长,成功率低;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双重性,有的抑癌基因可抑制肿瘤生长,但有的肿瘤抑制基因对某些肿瘤还有促进生长作用,这些问题均有等于进一步解决。虽然肿瘤基因诊断和治疗研究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但若真正应用临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我们应迎头赶上,为攻克癌症作出我们的贡献。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