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方剂 > 药典方剂 > 正文

鹿茸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2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鹿茸(附:鹿胎、鹿筋、鹿肾)
    [来源] 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laphus L.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又名“黄毛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又名“青毛茸”。
    [产地] 花鹿茸主产吉林、辽宁等省;马鹿茸主产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等省,东北产者称“东马茸”,西北产者称“西马茸”。
    [采收] 分锯茸和砍茸两种:
    锯茸 从生下第三年的鹿开始锯茸。二杠茸每年可锯两次;在清明后45—55天锯第一次,为头茬茸;采后50-60天锯第二次,为二荐茸。三叉茸则锯一次,约在7月下旬。锯时应迅速,伤口应敷上止血药。然后将锯下之茸立即倒出血液,入沸水中烫(俗称“炸茸”),反复烫至淤血排净(但不能烫破鹿茸)后,再晾干或烘干。
    砍茸 仅用于猎捕的野鹿或饲养之病残老鹿。一般6-7月砍下鹿头,再将茸连脑盖骨锯下,刮净肉及膜,绷紧脑皮,然后烫炸,干燥。
    [药材形性] (一)花鹿茸 多为锯茸,砍茸甚少。
    1.锯茸 头茬茸全体呈圆柱形,多具1-2个侧枝。枝顶钝圆具1个侧枝者习称“二杠茸”,主枝长17-40cm,锯口直径4-5cm;侧枝长9—15cm,锯口直径较主枝略细;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至密茸毛,上部密,下部较疏;分叉间(习称“虎口”)饱满,或具一条短的黑色筋脉(习称“虎口封口线”);皮茸紧贴;下部(习称“底根”)无纵筋;锯口面黄白色,有细蜂窝状小孔,外围无骨质;体轻。具2个侧枝者习称“三岔茸”,主枝长25-33cm,直径较二杠茸略细,略呈弓形而微扁;分枝较长,先端略尖;下部有纵棱线及突直小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气微腥,味微咸。
    二茬茸(再生茸)与头荐茸近似,但主枝不圆或下粗上细,或粗细长短不等。下部有纵棱筋,虎口凹陷,虎口封口线多延伸到主枝上,线端及两旁色黑,光滑无毛,边缘茸毛紧锁,似针缝状。毛较粗糙。体较重,锯口外围多已骨化均以粗壮、主枝圆、顶端丰满、质嫩、茸毛细密、皮红棕色、有油润光泽者为佳。通常认为东北产的“关茸”为优。
    (二)马鹿茸 1.锯茸 较花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1个者称“单门”,2个者称“莲花”,3个、4个以上者称“三岔”、“四岔”等。其中以莲花、三岔为主。东马茸主枝长25-33cm,外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黄色,锯口外围骨质,岔越多则越老,毛则粗而疏,下部显纵棱。西马茸主枝长30-100cm,侧枝较长、弯曲,表面有棱,多抽缩干瘪,茸毛粗长,灰白色或灰色,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稍有腥气,味微咸。
    2.砍茸 整体似花鹿茸之砍茸,但茸体则与马鹿茸之锯茸相同。
    均以饱满、体轻、毛灰褐、下部无棱线者为佳。茸体大部分毛已脱落,显灰白色,或一部隆起疙瘩状,内部灰白色,体重已骨化者不可作茸入药。
    [炮制] 鹿茸片 将原药材用酒精灯燎焦茸毛,再用玻璃片刮净,以布带扎缠,从基底部徐徐渗入热白酒,至灌满为度,低温烘软,然后横切成薄片,将片平置于平整的筛子上,上覆一纸,再薄盖沙子一层以压平,晾干。(马鹿茸去毛酒润后可置蒸笼内蒸软.再切薄片,压平晾干)。
    鹿茸片因所切部位不同,其性状。品质、名称皆异。顶端的茸最嫩,外皮厚,呈黄棕色,发亮,内圈黄白色半透明,油润如蜡,刨成膜状薄片,称为“蜡片”;中上端呈红黄或红棕,称为“血片”;中下端呈黄色或洁白,称为“头沙”;接下端的为“二沙”;最下端的角全骨化,不能作鹿茸入药。蜡片和血片的质地细嫩,将其置手心,人体温度可使其内卷,质最佳。

上一篇:白头翁汤
下一篇:白虎汤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