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妇科疾病 > 妇科症状 > 更年期 > 正文

如何治疗女性更年期心理综合症?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8-18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更年期是女性卵巢功能从旺盛状态逐渐衰退到完全消失的一个过度时期,包括绝经和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在更年期,妇女可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多数妇女能够平稳地度过更年期,但也有少数妇女由于更年期生理与心理变化较大,被一系列症状所困挠,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每个到了更年期的妇女都要注意加强自我保健,保证顺利地渡过人生转折的这一时期。 更年期无论开始早晚、历时多久,总可分成绝经前期、绝经期(月经停止)和绝经后期(月经停止1年以后),并以卵巢功能的逐渐衰退至完全消失为标志。 更年期是妇女从性成熟期(生育期)逐渐进入老年期的过渡阶段,他是人体衰老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而且生理变化特别明显的阶段。90%以上的妇女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影响个人健康和生活质量。更年期包括: 绝经过渡期:绝经前2-5年或更长更年期 绝经期:末次月经后1年(40岁-70岁左右) 绝经后期:绝经后15-2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的围绝经期包括绝经过渡期及绝经期。 妇女更年期是指月经完全停止前数月至绝经后若干年的一段时间,一般妇女从45岁开始到55岁左右。我国有人对929名退休工人调查表明,她们的平均绝经年龄为48.85岁。 更年期是指妇女一生中性成熟至老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是妇女由生育期过渡到老年期的一个必经生命阶段。更年期妇女由于生理改变,机体一时不能适应,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症状称为更年期综合征。 中医则把它归属于“脏躁”范畴。治疗应以补脾肾、调冲任为主,兼以疏肝理情志,节嗜欲,适劳逸,慎起居,以配合治疗。而以养心益脾、补肾润燥为主的饮食治疗,不仅有较好的效果,而且可以强壮体质。 男性更年期 (男性也有更年期,男性更年期综合征是指男子在一定年龄内,骤然发生的各种反常心理状态,并由此产生的各种各样、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本病多发于50~60岁的男性,程度的轻重也很不相同,轻者可没有感觉,重者反应较明显。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在精神心理方面,注意力不集中,办事缺乏信心,工作能力减弱,记忆力、应变力均较差,处理事情优柔寡断,陷于悲伤、焦虑、猜疑、偏执、烦恼状态中。自觉体力不支,需求更多的休息才能应付日常工作。性功能方面,患者性欲、性反应、性能力持续减弱,性交不应期延长,精液量减少,精子质量下降,有时出现阳痿、早泄。在其它方面,患者还可出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稀溏,小便短少或清长等多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 ) 更年期综合症系统治疗最重要: 北京妇产医院每月接待近千位求治更年期相关疾病的患者。翻阅厚厚的患者病历,您不难看到人们对妇女更年期相关疾病从认识、认可到重视、治疗和不断完善治疗手段的复杂过程。 ■更年期综合症认识的飞跃 从认识更年期症状到证实更年期综合症(也称更年期相关疾病)的存在,是一个历史进步的过程。 更年期是妇女一生中必经的阶段,它是指妇女从有生育能力过渡到无生育能力的过程,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统称也叫围绝经期。更年期期间,由于妇女卵巢功能的衰退、激素分泌水平下降,可引起身体和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如潮热、出汗、烦躁、睡眠不好、关节疼痛及性欲下降等症,严重者还可引发心血管疾病、萎缩性尿道炎、阴道炎、骨质疏松、骨折、肥胖症及老年性痴呆等病。进入更年期后,短期症状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对身体造成长期影响和损坏。更年期发生的时间一般是45岁到50岁之间。近年来,有许多卵巢功能早衰的妇女的更年期可提前至35岁至40岁。 常听到有人议论:什么,更年期也算病?过去的女人们都是怎么过来的? 其实,人们走出这个认识的误区也还是近30年来的事情。据介绍,27年前国外的同行们率先建立了一个“绝经学会”,对更年期相关疾病的研究给予了非常的重视。2000年11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成立了绝经学组,这标志着我国也开始对更年期相关疾病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据悉,这一研究现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要攻破的重大课题之一。 对更年期出现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也是从国外开始的。六七十年代,美国医学专家针对更年期妇女激素水平下降的症状,首先运用激素疗法治疗更年期症状严重的患者,并打出“永葆青春不是梦”的口号,一时间激素成了治疗更年期疾病惟一有效的灵药。但临床实践很快发现,这些服用了激素的妇女,虽然暂时恢复以往的生机和活力,但绒膜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比未用激素的妇女高出了4至6倍。 在我国,更年期症状严重者主要也是采用激素治疗,同时还配合有中药和保健药品。但那些进口激素的服用剂量大小是根据外国人的代谢水平而定的,适合于国人吗?不得而知,用得对皆大欢喜,否则就有可能引发别的严重疾病。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