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临床 > 中医内科 > 正文

哮病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1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2.雾化吸入治疗中药雾化吸人,可以提高气管局部的药物浓度,改善局部炎症,减轻气管痉挛,稀释痰液,有利祛痰和改善哮喘状态。高氏以三子养亲汤加味(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细辛、麻黄、天竺黄、胆南星、陈皮、丹参、甘草)雾化吸人,治疗支气管哮喘53例,对照组49例,用庆大霉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雾化吸人治疗,结果:两组均缓解,平均缓解时间分别为2.08、4,2日[陕西中医1995;16(4):148)。陈氏用双麻贝雾化剂(金银花、连翘、黄芩、麻黄、浙贝)超声雾化吸人,同时用穿琥宁、双黄连粉、清开灵针剂加生理盐水静滴;西药对照组100例,用庆大霉素、o·糜蛋白酶、氨茶碱加生理盐水雾化吸入;空白对照组用生理盐水雾化吸人,两对照组均常规用青霉素、先锋霉素类治疗。结果:三组分别临床控制18、17、2例,显效36、37、11例,有效42、40、12例,无效4、6、25例,总有效率96%、94%、50%,本组疗效优于空白对照组(P<0.01)[新中医1995;27(10):29)信

    3.扶正祛邪在补益肺肾(尤以补肾为多)中配以化痰降逆之法,是哮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杜氏以半夏定喘汤(半夏、陈皮、葶苈子、白茯苓、黄芩、党参、白术、山药、桔梗、杏仁、麻黄、甘草、生黄芪)随症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85例,结果:显效31例,有效4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9.4%[陕西中医1995;16(4):145L邹氏等将68例寒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34例用温阳通络合剂(红参、附片、淫羊藿、干姜、炙黄芪、当归、炙麻黄、远志、桑白皮、生石膏、五味子、炙甘草),对照组用舒喘灵片和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结果中药组近期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1年后追访,中药组临床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组在消除虚寒症状、改善肺通气功能、调节外周血液淋巴细胞p肾上腺素能受体、降低血清中5-羟色胺浓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9):529L

    许氏等为探讨扶正法在治疗哮喘发作中的作用,对寒哮、热哮患者各采用治标(寒哮用:小青龙汤加味;热哮用定喘汤加味)或标本兼治(寒哮用补肺定喘汤:麻黄、细辛、·苏子、杏仁、陈皮、半夏、黄芪、太子参、补骨脂、仙灵脾等;热哮用清肺补肾汤:黄芩、射干、杏仁、金荞麦根、桑白皮、麻黄、生甘草、生地、黄芪、麦冬、补骨脂、山萸肉等)。结果显示:两个标本兼治组的显效率均高于相应的治标组;治疗后两个标本兼治组的1秒钟用力呼气量、最大气流速较两个治标组变化显著;携带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的细胞比例下降;T淋巴细胞对特异性过敏原的反应减弱;嗜碱细胞释放能力下降,而两个治标组上述几个指标无明显变化。提示扶正法在缓解哮喘发作中发挥了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4):198L吴氏等用咳喘落(麻黄、制附子、细辛、虎耳草、黄芩、桃仁)治疗哮喘98例,显效率为77%,总有效率为89%,肺功能FEVi、FEVi%等指标显著改善。患者血浆血栓素(TXB2)、白三烯C4、D4、6-K-PGFi。(6-酮-前列腺素l。)等炎症介质含量明显下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6):36);

    4,预防研究张氏以安喘舒(黄芪、防风、白术、白芍等)片,治疗哮喘缓解期病人200例,治疗期间不用其他药物,治疗3-6个月,病情重者1年,结果:治愈123例(61.5%),显效48例(24%),有效26例(13%),无效3例(1.5%)。实验表明,安喘舒对豚鼠“Ach—H性哮喘”有平喘作用,能防止哮喘发生,其结果与临床一致[中国医药学报1995;10(1):61)。许氏以温阳片(附子、生地、熟地、仙灵脾、菟丝子、补骨脂等)防治支气管哮喘,观察142例,于每年7月底-10月底口服本晶,经1-6年治疗,显效56.3%,总有效率93.7%。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显著,连续服药5-6年者26例其显效率达77%,停药2-4年后仍保持一定疗效。肾虚和无特殊见证型疗效优于脾虚和脾肾两虚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12):4J。许氏以宁喘冲剂(附片、熟地、巴戟天、麻黄、黄芩、苏子等)对3l例患者于发作前2个月预防性治疗,21例患者用安慰剂对照,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19%(P<0.01);肺功能FEVl%、Pc20(mg每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医药学报1995;10(5):15]。

上一篇:泄泻
下一篇:痫病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