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苗医 > 正文

苗医的理论和特色诊疗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4-2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六)丹类

  本病发病急骤,初起有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痛、恶心等全身症状,继而出现皮疹。皮疹略高于皮肤,色红如涂丹,边缘清楚,表面光亮灼热,其大如掌,继而扩散,甚者遍身,或痒或痛,发无定处,根据其初发部位及扩散路径不同,苗医将其分为10丹毒:昼买丹(飞灶丹)、昼买松丹(走灶丹)、昼麦丹(鬼火丹)、昼真度丹(天火丹)、昼汁斗丹(天灶丹)、昼卡煮丹(水丹)、昼替丹(葫芦丹)、昼劳丹(野火丹)、昼保斗丹(烟火丹)、昼漏丹(壶漏丹)。

  (七)癀类

  初起患部肿痛,继而向深层和周围扩大,形成大片红肿热痛的硬块,四周漫肿,伴全身寒热症状。常见有读仿(火癀)、欧仿(水癀)、恨松仿(巴骨癀)节。

  (八)花类

  多因癀类失治误治而来,后期皮肤红肿溃烂、腐肉外翻突起,其形如花状,此时多伴有人体消瘦,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低热等全身症状,因其病灶发于某处而名某花,如哥巫榜(奶花)、骨汁榜(背花)、娘榜(坐花),另有一些不是因癀失治而来,只因其病灶如某种物体开花状,或呈现某种花纹而得名,如蜡榜(蜡烛花),讲姑买榜(萝1、花)等。

  (九)疔类

  是一种急性皮肤传染性疾病,因其病灶形小根深,顽硬如钉而得名,好发于人体暴露部位,如头面及四肢末端,并伴有寒战高热、烦渴引饮,甚则昏迷谵语。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凶险,不急治则死。根据疔发特点,有样干不公(飞疔)、欧干不公(水疔)、那干不公(干疔)、读公(火疔)、倒公(铜疔)、哨公(铁疔),此外根据发生部位不同还有节骨疔、箍颈疔、手板疔、脚板疔等。

  (十)疮类

  指病灶表浅的一类皮肤病,据其不同性状及发生部位有:读万泼(火旋疮)、干纽泼(白口疮)、哥巫泼(乳疮)等。

  (十一)龟类

  是长在腹内形似龟背的各种包块。包块质软,按之消失,起手复现,聚散无常叫崩播(气龟);质较硬,按之不消叫向播(血龟);按之坚硬如石叫衣播(石龟)。包块圆而无角属阴叫“母龟”,圆而有角属阳叫“公龟”。

  据统计,苗医掌握病种有200余种,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神经、精神、骨伤、皮肤、寄生虫及各种传染病、流行病等,其归类方法自成体系,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规范性。但因地域不同,方言有别,各地苗族医在疾病命名、证治上有不尽相同之处,有同名异症、同症异名的现象,如同叫“飞蛾证”,湘西方言的“飞蛾证”其临床表现是发热、鼻翼煽动、咳嗽气急、胸痛等;黔东方言的“飞蛾证”临床表现是发热、扁桃体红肿疼痛等。又如黔东方言的“雷公证”是头部剧烈疼痛,以戴帽一圈尤甚,而湘西方言之“雷公证”则是以胸痛、咳嗽、吐血等为其主症,“同名异症”者治法迥异。另有“同症异名”者,如同样表现为好食生米、面色萎黄、浮肿乏力的,湘西方言称为“米黄证”,黔东方言称为“黄肿病”;同样表现为口干舌燥、多食多饮、腹胀大而形体消瘦者,有的地方称“鱼肚经”,有的地方称为“水证”,“异名同症”者其治疗方药一般是相同或相似的。

  三、诊断

  苗医在理论上有“两病两纲”之说,即将一切疾病归纳为冷病、热病两大类,“两纲”即“冷病热治、热病冷治”两大治则。现将诊断方法简述如下。

[1] [2] [3] [4] [5] 下一页

  苗医通过望、听、嗅、问、摸、弹等方法搜集疾病表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结合天时地域及其他条件进行综合分析,辨清冷、热二病,分别所属病证,为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提供重要依据。

  (一)望诊 主要望形态、神志、面色、眼球、四毛(头发、眉毛、睫毛、毫毛)、口舌、耳壳、鼻、指纹、指甲、手掌、二便、病灶等,尤对望四毛、口舌、鼻、指纹、指甲、掌纹方面独具特色。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