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第九章 第二节壮医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近况(1)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02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一、古籍的发掘、整理

    1986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在南宁召开全区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普查整理工作会议,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区少数民族医药人员进行普查登记,对民族医药的验方、单方、秘方及历史文物进行搜集整理。此后组织专业人员,对数百种地方志、博物志、中医药著作、正史、野史及有关民族、民俗、考古等文献资料,涉及岭南及壮族地区的医药卫生记载,进行了初步搜集整理,并从医药卫生的角度对反映壮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宁明花山崖壁画及靖西县壮乡药市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还对壮族聚居县市的民族医及民族医药古籍进行了考察和调查登记。截至1990年,已普查51个县,共登记壮医等民族医生3654人;收集民族民间医药验方、秘方11000多条;民族医药古籍手抄本197部,如《感症针方图解》、《童人仔灸疗图》、《此风三十六种》等;医史文物44件(处),如1985年广西武鸣马头乡出土的青铜浅刺针,1976年广西贵港罗泊湾出土的银针,以及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忻城土司衙门署大夫第,宜山庆远民族医牌匾,上林唐碑《智城洞碑》和《澄州元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等;采制民族药标本2076份。

    自1986年以来,已发表有关壮医药论文120多篇,相当部分还是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先后出版了《壮医针挑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观甲诊病》、《广西民族药简编》、《壮族民间用药选编》、《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临床治验录》、《发掘整理中的壮医》、《广西民族医验方汇编》等壮医药专著。由黄汉儒主编的巨著《中国壮医》即将出版。结束了壮医药在历史上没有理论专著的历史,同时也说明壮医药学术在理论体系、药物研究、诊断方法、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另外,1988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百余万字的巨著《壮族通史》,为壮医尤其是壮医史的研究提供了可参依据。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壮族百科辞典》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医药概览》也收录有壮族医药篇章。

    二、理论体系的确立

    壮族医药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壮医药缺乏理论基础,只不过是出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人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和提高。随着对壮医药的发掘和深入研究,使研究人员对壮医药有了飞跃性的认识,并对之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了初具雏形的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壮医药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壮医药学专家黄汉儒主任医师著成《壮医理论体系初探》一文,于1995年5月下旬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在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中医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上宣读,首次向全国民族医药专家同行论述了壮医理论体系的框架和轮廓,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重视。该文后来进一步完善著成《壮医理论体系概述》一文,发表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年第6期,对壮医药理论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整理,使之系统化,得到了医学界认可。该理论体系1997年被收载于由陈士奎、蔡景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医药概览》中,确立了壮族医药的学术地位。壮医理论体系的要点为:①就天人关系而言,强调"阴阳为本,天、人、地三气同步";②脏腑气血骨肉"、"三道"、"两路"学说构成壮医主要的生理病理观;③在病因病机上,壮医认为"毒"、"虚"致百病;④在诊法上,强调数诊合参,突出目诊;⑤在治疗原则上,强调"调气解毒补虚";⑥对病名的认识,概括为:席、痒、蛊、毒、风、湿六大类;⑦临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主;③治疗分"内治"、"外、治"两大法,外治法内容丰富多彩,常用的有30多种;⑨用药喜欢强调"药补不如食补"、"同气相求",进补多进血肉之品等。(详细内容见第六章)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