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族社会历史及其与壮医药的关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3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第六章 壮医药理论和治疗方法概述

壮医药经过较长时期知识的积累和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系统的、具有民族及区域特色的理论体系的雏形。在学术上具有与中医及其他民族医药(如藏医、蒙医、维医、傣医等)不同的特点,即地方民族特色。它不是某个壮医个人创造的,而是无数壮医及人民群众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和升华,同时是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影响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其理论体系属于朴素的、宏观的理论,是对大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进行长期宏观观察的结果,而不是现代实验研究的结果,因此它的形成不受现代实验条件和环境所制约和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地方民族特色,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随着壮医临床的继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壮医理论将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补充、修正和完善,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不断提高。古老的壮医,必将从理论到临床,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祖国医学和世界传统医学之林!

第一节 天人自然观--阴阳为本,三气同步

壮族聚居和分布地区处于亚热带,虽然平均气温较高,但四季仍较分明。日月穿梭,昼夜更替,寒暑消长,冬去春来,使壮族先民很早就产生了阴阳的概念。加上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流和影响,阴阳概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更为广泛,自然也被壮医作为解释大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说理工具。《广西通志·卷十七》(明)称:壮族民间"笃信阴阳"。著名壮医罗家安在所著《痧症针方图解》一书中,就明确以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盛阳盛对各种痧症进行分类,作为辨证的总纲。总之,壮医认为大自然的各种变化,都是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的反映和结果。阴盛阳盛的说法较为特殊,其形成是否与壮医地区气温既偏高,同时雨量也充沛的自然现象以及某些痧症的特殊症状表现有关,有待深入探讨。壮医有时也引进中医五行学说作为说明工具,但大抵停留在事物属性上,很少涉及到五行生克乘侮。因此总的来说,五行学说毕竟没有成为壮医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壮医关于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学说,是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著名老壮医覃保霖先生在"壮医学术体系综论"(《内蒙古中医药》,1985年第3期)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对河池、柳州、南宁、百色地区(均为壮族聚居地区)民间壮医的实地调查中,电证实确有此说。天地人三气同步,是根据壮语"人不得逆天地"或"人必须顺天地"意译过来的。其主要内涵为:①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为万物之灵。②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周期,受天地之气涵养和制约,人气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③天地之气为人体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一定"常度",但天地之气又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日夜小变化,四季大变化,是为正常变化,而地震、火山、台风、洪水、陨石雨等则是异常变化,是为灾变。人作为万物之灵,对天地之气的变化有一定的主动适应能力,如天黑了会引火照明,天热了会出汗,天冷了会加衣被,洪水来临会登高躲避等。甚至妇女月事也与月亮的盈亏周期有关。对于天地之气的这些变化,人如能主动适应,就可维持生存和健康的"常

度";如不能适应,就会受到伤害并导致疾病的发生。④人体是一个小天地,也是一个有限的小宇宙单元。壮医认为,整个人体可分为三部:上部天(壮语称为"巧"),包括外延;下部地(壮语称为"胴"),包含内景;中部人(壮语称为"廊")。人体内三部之气也是同步运行,制约化生,才能生生不息。形体与功能相一致,大体上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升降适宜,中和涵养,则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自安,并能适应大自然的变化。⑤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共同形成了人体的适应与防卫能力,从而达到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健康境界。

上一篇:壮医药膳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