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皮肤病 > 冻疮 > 正文

为什么会生冻疮,有什么好的方法治疗啊!好痒哦…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4-10-2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人体在低温环境中,如果缺乏必要的防寒措施,或停留时间过长,引起体温调节的障碍,就可能冻伤肢体。最常见的是局部冻伤,又叫冻疮。冻疮多发生在手指、足趾、手背、足跟、耳廓、鼻尖、面颊部等处。这些部位都在身体的末端或表面,血流缓慢,且又经常暴露在外,局部温度低,极易受寒冷的伤害。冻疮经常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 
  (一) 冻伤的原因 
  (1) 气温过低,如-15℃,裸露的手指会被冻伤;-5℃,手指开始疼痛,麻木;7~8℃时长时间裸露的肢体也会发生冻伤。 
  (2) 刮风,潮湿,接触铁、石、冰块会加速散热,加强寒冷的伤害。 
  (3) 年老、体弱或营养不良者,缺乏体育锻炼者对寒冷耐受力差,易被冻伤。 
  (二) 冻伤的表现 
  冻伤分为三度。 
  1?一度冻伤 皮肤苍白、麻木,进而皮肤充血、水肿、发痒和疼痛。 
  2?二度冻伤 除皮肤红肿外,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破溃后流出黄水,自觉皮肤发热,疼痛较重。 
  3?三度冻伤 局部皮肤或肢体坏死,出现血性水疱,皮肤呈紫褐色,局部感觉消失。 
  (三) 冻伤的救护措施 
  (1) 一度冻伤,可让病人自己主动活动,并*受冻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可以用辣椒、艾蒿、茄杆煮水熏洗、浸泡,再涂以冻疮膏即可。 
  (2) 二、三度冻伤应尽快脱离低温环境,保暖,促进肢体复温,不可用雪擦、火烤或温水浸泡,否则会加重冻伤。 
  (3) 二度冻伤的水疱可在消毒后刺透,使黄水流出再包扎,伤口已破溃者按感染伤口处理。 
  (4) 全身体温过低的伤员,为促进复温,可采用全身浸浴法,浴水温度保持35~42℃。 
  (5) 给予冻伤病人热饮料及止痛治疗。生冻疮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 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加速气血运行,以利疮面修复。也可预防冻疮新发。 

(2) 寒冷季节注意防寒保暖。 

(3) 衣服鞋袜宜宽松干燥。 

(4) 年年复发者,可在夏季开始逐步养成冷水洗脸、洗足、擦身、洗澡习惯,以提高耐寒能力。 

(5) 冬季怕冷者可多吃些热性祛寒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胡椒、生姜肉桂。 

(6) 每年发病者,可冬病夏治。在伏天进行几次外擦药物自疗有条件的加做红外线理疗则效果更佳。入冬前宜提早内外治疗。

防治冻疮方法法

1、茄辣蒜洗法:取干茄子梗茎100克,辣椒茎60克(缺时可用干辣椒30克),大蒜一把(约150克),共煎水趁热浸泡患处,每日1次,连用三次。 

2、桂苏陈洗法:取桂枝、苏叶各50克,陈皮20克,加水500毫升,煮沸15分钟,去除药渣,待药液凉至40度左右,将患处浸入药液约15-20分钟,每日3次。适于冻疮初起,红肿瘙痒,疮面未溃者。 

3、柏硝敷法:取芒硝黄柏各适量。冻疮未溃者,芒硝用量大于黄柏一倍;已溃破者,黄柏用量大于芒硝一倍。两药共为极细末,用时以冰水或雪水调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局部症状轻微者,可按未溃破用药比例,将黄柏煎水溶化芒硝,外洗患处。未溃破者5-6日为一疗程,溃破者10-11日为一疗程。 

4、芫花萸酊:取芫花6克,红花3克,吴茱萸10克,浸入普通白酒或75%酒精150毫升内1-2周后,过滤去渣备用。用时取药液外搽患处。连用2-3天。 

5、红灵酒:取当归、桂枝各60克,红花、川椒、生姜各15-30克,细辛15克,冰片5-10克。上药入普通白酒或75%酒精1000毫升中浸泡7天,纱布过滤,装瓶备用。使用时将患部洗净拭干,用药棉蘸药液涂擦局部(未溃烂者),每天4-5次,连用5-7天。

6、当归四逆汤熏法:取当归、芍药各20克,桂枝15克,细辛、甘草各5克,木通、生姜各10克,大枣5枚。将药入适宜容器内,加水500毫升,加热煮沸(文火)后5分钟离火。用蒸气熏冻疮部位,待药液降至适当温度,将冻伤部位浸入带有药渣的药液内浸泡15-20分钟。每天两次。一剂药可连续用4次。适用于学龄儿童的手足冻疮。 外治冻疮自疗法

(1) 伤湿止痛膏、紫归治裂膏外贴患处。

(2) 皮硝煎水外洗患处。

(3) 红霜茄子秸连根拔起洗净。煎汤泡洗患处约半小时左右,每日2次。

(4) 姜汁或辣椒水外擦患处。

(5) 胡椒10克、浸入100毫升95%的酒精中,1周后外擦患处。

(6) 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患处,3天后更换。以上疗法适合未溃者。

(7) 云南白药撒于冻疮溃烂处并包扎。

(8) 螳螂子(即桑螵蛸)切开,取其中黄汁涂破溃处,每日1次。

(9) 用马勃一块外敷溃处,每日更换。
友情提示本答案由;性爱研究团队;提供欢迎加入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