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肝病 > 肝炎 > 正文

肝功能检查的知识概述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1-1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治疗乙肝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原则还是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的药物治疗。为掌握病情,患者常常需要每间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复查(急性期,1—2星期复查一次:慢性化后每月复查一次或视治疗情况而定;病情稳定后每3个月或半年复查一次)。在复查时,有些乙肝患者只检验“乙肝五项”,而不检查肝功能,认为根据“乙肝五项”中“+”号即阳性的多少(目测结果)或者数值的高低(用酶标仪判读),就可知道乙肝病毒在体内是否复制、病情是否严重。

其实,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
误区一:错误地认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显色淡、数值低,甚至是“-”号即阴性,就说明病毒在体内浓度低,复制减弱。事实上,现用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乙肝五项”的试剂盒大多简化了操作步骤,缩短了出报告的时间,但容易出现随着被测物浓度的升高反而显色减弱,甚至不显色的现象,从而出现假阴性的结果。

误区二:错误地认为,以前检查时肝功能都正常,这次再检查白花钱;只要”乙肝五项”的化验结果中的 HBsAg、HBeAg数值比上次低了,甚至变成“-”号了,就说明病情减轻了。事实上,“乙肝五项”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物,虽然绝大多数情形下可以反映出乙肝病毒在体内的感染、复制程度,但病情的轻重却是看乙肝病毒是否损害了肝脏功能,而肝细胞是否受到了破坏,是通过肝功能来体现的。所以,反映病情轻重的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指标,应是看其肝功能检查是否正常。

另外,由于存在乙肝病毒基因变异现象,用ELlSA法检测“乙肝五项”时,本来应该是阳性的项目可能会变为阴性。所以,化验肝功能还可以弥补乙肝五项检测的不足。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网建议乙肝患者复查时同时检验“乙肝五项”和肝功能。如果由于经济原因,两者只能查一种的话,最好检验肝功能。如肝功能正常,且患者自我感觉无任何症状、体征,可不用药物。患者不要盲目相信广告宣传而乱用药物,因为这样不但不能治病,还会加重肝脏负担。但必须注意的是,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如肝功能异常,则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并损害了肝脏功能。这时,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找医生了。

乙肝病毒转阴

 

我国是个肝炎大国,发病人数众多,仅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就达1.2亿。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迁延,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肘癌,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乙肝发展三部曲”。有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100万人因感染乙肝病毒而死亡,占全球疾病死亡原因的第九位,可见慢性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法包括多千方面,如规范生活行为,绝对禁酒,避免劳累,少吃生、冷、硬、刺激性大的食物等,还要定期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这包括“治本”和“治标”两个方面。所谓“治本”就是要清除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治标”就是要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中清除乙肝病毒是治疗乙肝的根本治疗措施。目前公认的抗乙肝病毒的主要药物是干扰素和拉米夫定(贺普丁),二者犹如一辆战车上的两个轮子,对抗乙肝病毒都有较好疗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已有近30年的历史,医生积累了大量经验;而拉米夫定则是近年新开发的抗乙肝病毒的药物,于1999年经国家药检局批准上市,并于2000年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对于新药拉米夫定,病人有很多问题想问。如:它有哪些作用?服用有什么注意事项?等等。下面作些解答。拉米夫定能迅速抑制病人体内乙肝病毒,使DNA转阴和肝功能恢复正常,并能减缓病情的进展,减轻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拉米夫定每天100毫克一次口服,使用方便且副作用小,目前已经广泛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病人。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该药因难以彻底清除乙肝病毒,故需长期用药,疗程至少一年。如停药过早易导致病情复发,不按时正规服药也不易使病情稳定。因此,病人用药前应清楚该药特点,和医生密切配合,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一位有23年病史的慢性乙肝病人,23年内服用了多种保肝药,病情一直不见好转。 1999年拉米夫定上市后,病人在医生指导下开始服用,服药2—3月后,转氨酶ALT正常,HBV—DNA转阴,6个月后血清转换。后遵照医嘱继续坚持服药,并定期到医院检查,体内乙肝病毒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反之,如果病人配合不力,则可能导致病情复发。如一位病人起初和医生配合良好,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治疗到一年时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DNA转阴。感觉良好,他自以为痊愈。后由于经常出差,逐渐放松了治疗.偶尔还忘记服药.有时甚至饮酒应酬。不出数月,便旧病复发。还有的病人道听途说,以为拉米夫定是万能的“转阴药”,不经医生处方自行购药服用,最后产生不良后果。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