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呼吸系统 > 气管炎 > 正文

请问有谁知道支气管炎可以治疗吗?能好不?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3-2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支氣管炎的治療

  支氣管炎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其中可分為中醫和西醫的治療,西醫的治療通常是治標不治本,而中醫的治療卻可以治標又治本,但成效顥示沒有西醫那麼快,以下我先以中醫的方法去介紹如何治療支氣管炎。

一、滋潤肺部,止咳的百合根

  百合根除可治療焦躁及失眠的毛病外,對於止咳的效果也不錯。可將百合根和梨子一起蒸了食用。先将百合根與梨子切片,加入砂糖,蒸2個小時左右。待冷了之后,即可食用。將百合根的汁當開水分數次飲用,對於老人性的支氣管炎,療效不錯。不過,或慢性下痢之人最好不要喝。

  百合根和梨子的合蒸品

1、 百合根9克和梨子一个,切成適當大小,再加入15克的砂糖。

2、 蒸2個小時左右,冷了之後即可食用。

二、强化支氣管黏膜的紅蘿蔔。

  紅蘿蔔含胡蘿蔔素,含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B及C。由於維生素A、C可强健黏膜,增加抵抗力,因此支氣管的黏膜發炎時,可發揮效用。將生的紅蘿蔔切片,直接食用,或用果汁打機汁飲用。

三、治療劇烈咳嗽的蓮藕

  蓮藕汁有鎮咳的功用。不削皮更具效果,不過要洗乾淨。打汁飲用,可鎮咳。發燒时,可將蓮藕汁和同量的梨子汁混合飲用。

四、止咳化痰的特效药:

  銀杏 飲食治療 銀杏有調節呼吸器官的作用,屬於中葯上止咳的葯方之一。可将銀杏剝殼用水煮,飲用後效果不錯。生的銀杏會造成中毒,必须小心注意。即使經煮過的銀杏,也不要多吃,小孩一次只能吃5個以下,大人則是8-10个。

五、止渴的梨子

  發燒造成的口渴、聲啞、咳嗽、喉嚨痛、多痰等,皆可食用梨子,減輕症状。可直接打梨子汁喝,或加蜂蜜喝。加入蜂蜜或老姜,煮過食用,效果也不错。

六、外皮具化痰效果的橘子

  橘子皮有鎮咳化痰的效果。不過,其果肉較生冷,容易咳嗽的人要節制食用。曬乾的橘子皮在中葯上稱陳皮,可在中葯店買到。陳皮汁也有效果,加入水芹根,效果更好。

七、治療慢性支气管炎的栀子花

  燒烤的栀子花果實可治慢性支气管炎,對於發炎及因劇烈咳嗽引起的胸部疼痛,也有效果。一天三次,一次服用1克的量。栀子花的果實最好有晚秋呈黄色成熟時採摘,曬乾後保存,或在中葯店也可買到(中葯名為山栀子)。

八、有止咳效果的樱花

  樱花樹樹皮的煎汁可止咳,治療皮膚炎。6-7月時前樹皮,曬乾後即可使用。一般市面上也販售中葯的樱花樹皮。樱花樹皮煎汁3-5克加180克的水煮成半量,一天服用2-3次,可止咳化痰。

九、一周内治好支氣管炎的要訣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飲食以易消化為主,定時定量。 禁烟是第一要件,務必遵守,家裏人也盡可能不要靠近患者吸烟。 最好禁酒,若喝也要節制,不可過量。 水分攝取要充足:水分不够時,容易咳嗽、有痰。 室内保持温暖,不過要使用暖氣機,防止空氣乾燥,增加濕度。 灰塵、泥土都是引起咳嗽的原因,要勤加掃除,保持室内清潔。

 

十、其他有益的食品

l 支氣管炎的主要症狀如喉嚨痛、咳嗽等,可以食物或煎葯,減輕病狀,不過,若能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對於預防疾病更有效果。

2、 黑豆或絲瓜煮湯都是不錯的食品。將黑豆加2大匙水煮开;絲瓜則切成一片片煮湯,都具止咳化痰的功效。

3、海蜇也是化痰的特效食品。將海蜇加水,拌菜或醋。黑慈菇加水,煮1小時左右,效果不錯,一天吃一次,没有副作用,可常吃。

4、干燥的南天竹果實,一天可煎5-10克飲用。不過,其葯效較强,要注意用量。杏核中的杏仁也可治喉咙痛。將干燥的杏仁3-6克煎汁,約當一天的份量。

5、 芥末粉可做葯布使用。將市售的芥末粉,用温水浸過,塗在布上覆蓋於喉嚨,約5-10分鐘取下。

十一、食用糯米或竹笋,病情會加重

  糯米雖有保暖的功用,但很難治好發炎,因此,像支氣管這類發炎的疾病,不可食用,食用只會加重咳嗽。红豆米飯及豆餡年糕、豆餡糕点等糕餅類,都要節制食用。支氣管炎演變成老毛病時,食用竹笋,容易導致復發,要注意。其他如醋、茄子、蝦仁、螃蟹及生鱼片等生食,也會使咳嗽加重。

陳皮的加水芹根湯的作法

  材料(1回份) 陳皮:9克(2大匙) 水芹根:1根(注:芹菜分水芹和旱芹两种) 麥芽糖:30克(1/2大匙) 水:400克(2杯)

1、 將陳皮、水芹根和麥芽糖放入鍋中,以小火煮開。雖然用小火煮,不過麥芽糖很容易熟,因此整鍋湯很容易燒焦,所以要常常攪拌。

2、 沸腾後,持續攪拌。等到微焦,有點颜色,隨即加水。

3、 讓湯水煮至半量,過濾渣滓後飲用。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