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神经系统 > 神经衰弱 > 正文

神经衰弱是什么有什么方法医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2-2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中医学中没有神经衰弱这个病名,但根据神经衰弱病人的临床主要表现如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心慌、头昏等,可在惊悸、不寐、健忘、头昏、胁痛等中医病证中找到相应的论述和治疗
(l)心脾两虚
  
  1)病因病机
  
  本型患者多因劳心过度,或为学生日夜苦读,或为成人操心家事、事业过度,伤心耗血;或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出血;久病体衰,大手术后等等,均能导致气血不足,血不足则无以养心,心神失养则出现失眠、心悸、头昏等神经衰弱的表现。其中劳心过度是导致心脾两虚而神经衰弱的最常见的原因。心主神明,脾藏意,主思,思虑过多则气机阻滞、不畅,脾胃运化无力,以至气血不足,不能养心安神,导致神经衰弱。这就是为什么神经衰弱以青壮年,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者为多见的原因。
  
  2)主要症状
  
  精神困倦,自觉躯体易疲劳,对日常工作感到吃力;记忆力差,阅读书籍不能很好记忆,勉强记忆则引起头痛;一般情况下头晕,工作紧张时可昏倒;有时困倦思眠,但睡不沉;心悸气短,上楼走路时较为明显;食欲不振,大便稀少;妇女多有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等现象;或一月行经两次,经量较多,经期上述症状会加重;男子常有性欲减退;患者目前或以往有崩漏、月经过多、贫血、大手术等病史;一般形体瘦弱,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缓弱。
  
  3)治法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4)处方
  
  黄芪15克  党参15克  炒白术10克  当归12克  茯神15克  炒枣仁30克
  远志10克  柏子仁10克  龙眼肉30克  山植15克  木香6克  炙甘草6克。
  
  (2)痰热内扰
  1)病因病机
  
  痰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失调的病理产物,它多由于气机不畅,体液循环受阻而产生。本型患者多为平时嗜酒成性,过食油腻,损伤脾胃,滋生痰热。痰热内扰心神,心神不宁,于是出现神经衰弱的各种表现。
  
  2)主要症状
  
  人睡困难,或易惊醒,或多恶梦;烦躁,易怒,缺乏耐心,易激动;头痛,心悸,食欲不佳,腹胀,大便干结,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
  
  3)治法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4)处方
  
  黄连6克  竹茹10克  法半夏10克  茯苓18克
  陈皮10克  生甘草6克  夜交藤18克  胆南星6克。
  
  (3)肾阴不足、精关不固
  
  1)病因病机
  
  本型患者多为青年男性,因心身过劳,或有手淫习惯,致使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所致。中医学认为,肾主藏精,若心肾不交,呈现肾阴应于下,心阳克于上的状态,必致精关不固,精关不固,则早泄或遗精。肾虚则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记忆力减退,最终导致神经衰弱。此型患者应加强教育,因为其发病以及病的预后,都与其自身的自控力有关。我们经常碰到这类患者,由于受到西方性解放等不良思潮影响,或受“黄毒”侵害,先是频繁遗精,继则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最终产生神经衰弱。因而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思想教育,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
  
  2)主要症状
  
  早泄、梦遗、滑精,患者对此感到恐惧,甚至怕遗精而不敢人睡;注意力不集中,短时期内记忆力明显下降;精神萎靡,头昏,失眠多梦,腰酸膝软,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治法
  
  滋阴固精,宁心安神
  
  4)处方
  
  熟地24克  山萸肉18克  淮山药12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酸枣仁30克  生龙骨30克  生牡蛎30克  莲子心3克  知母10克  黄柏10克
  
  (4)肾阳不足、精关不固
  
  1)病因病机
  
  此型患者多因房事太过或幼年手淫以致精气耗损,阴损及阳,肾阳不足,精关不固,滑精不止。中医学认为,肾为人体生命之根本,主藏精,同时可藏元阳,元阳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动力,是推动生命活动的动力,因而肾阳虚必然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肾阳虚,命门之火衰弱,不能兴阳事,性欲减退,阳萎不举,早泄滑精。精泄太多,则脑筋不能充养,心神失养,于是出现记忆力减退、失眠、烦躁等神经衰弱的一系列表现。
  
  2)主要症状
  
  精神疲惫,头昏,气短,乏力,记忆力差,面色咣白,对一般事物不感兴趣,生活缺乏热情;性欲减退,阳萎早泄,滑精;舌质淡红,脉弱。
  
  3)治法
  
  益肾温阳涩精。
  
  4)处方
  
  熟地24克  山萸肉12克  淮山药10克  巴戟天10克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