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肾病 > 肾积水 > 正文

隐匿肾炎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12-1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适应证和禁忌证:本方适用于血尿为主的隐匿性肾炎。如果感冒发烧或血虚无瘀者不宜服用。

  功效:母鸡性温味甘,能温中补脾、补肾益精;三七性温味甘,能止血化瘀、消肿定痛,是一种优良的止血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七有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及使血管收缩的作用。本方具有补脾肾、益气血、止血消瘀的作用。
  隐匿性肾炎食疗方三:三七炖鸡配方及制法:母鸡肉500克,三七4克。将鸡肉洗净,三七磨成粉。大火将水烧开,加入鸡肉煮3~5分钟,然后将鸡肉取出,移到炖盅内,于小火上炖至鸡肉熟透。加入三七粉及适量的葱、食盐、味精调味后即可食用。
  功效:芡实性平味甘,能健脾止泻、补肾涩精;白果性平味甘,能健脾止泻;猪肾性平味咸,有补肾的作用。综观全方,具有健脾、固肾涩精的作用。但白果中含有氢氰酸,生吃或熟食过多均易引起中毒,不能多吃。 适应证和禁忌证:适用于以蛋白尿为主的隐匿性肾炎患者,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不可经常食用。此外,猪肾含有大量的嘌呤类物质,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者不可以服用。
  隐匿性肾炎食疗方二:芡实白果煨猪肾配方及制法:芡实30克,白果(去壳)10个,猪肾1个。将猪肾剖开,除去筋膜,洗净,与上述两种药物同时放入瓦煲内,加适量清水,煮熟后加食盐调味,喝汤吃猪肾。
  适应证和禁忌证:隐匿性肾炎蛋白尿虽然不严重,但长期丧失蛋白质的量也是相当可观的。本方能促进食欲,提供优质蛋白,非常适用。按照中医理论,蛋白尿的形成与脾肾不固、精微下泻有关,本方能补虚健脾,所以能治疗蛋白尿。但急性肾炎、以血尿为主的隐匿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的人以及有外感发热症状的人不宜食用。
  功效:鲤鱼性平味甘,能补虚健脾,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营养价值颇高的优良食品。大蒜煮熟后,性温味甘,能温胃健脾,助消化。大蒜煨鲤鱼具有补虚健脾、暖胃、助消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补充优质蛋白质,促进食欲。
  隐匿肾炎的饮食食疗隐匿性肾炎,也叫做无症状性蛋白尿或血尿,也就是说尿常规检查有异常,而没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损害等表现。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目前西药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自我保健和饮食治疗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隐匿性肾炎食疗方法以供广大病友选用:(注意:因个人病情不一,建议隐匿性肾炎患者采用此食疗方法之前,咨询专业医生)隐匿性肾炎食疗方一:大蒜煨鲤鱼配方及制法:鲤鱼一条(重约400克左右),去腮和内脏,洗净。取大蒜10克,和鲤鱼一起放入瓦煲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慢火煮1小时,加适量食盐调味,喝汤吃鱼肉。鲤鱼也可以用鲫鱼代替。
  隐匿肾炎应区别于慢性肾炎隐匿性肾炎病程长短不一,长者可迁延数十年,肾功能保持良好。以往将它列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一型,但近年的观察证实,隐匿性肾炎患者的预后大多良好,病程虽较长,但多数并非进行性,部分自愈,只少数病情缓慢进展恶化进入肾功能衰竭,应用中西医结合,采用微化中药特色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因此,不宜归类于一般认为预后较差的慢性肾炎。
  隐匿肾炎的原因导致隐匿性肾炎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链球菌和其他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病理改变可显示广泛不同的病理类型,包括微小病变型、系膜增殖性肾炎(包括IGA肾病)、局灶节段性增殖性肾炎,有时类似消散期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少数病例可呈较严重的肾小球病变。此外,遗传性肾炎也可以无症状性血尿和(或)蛋白尿起病,因此需做肾活体组织检查才能明确病因。
  隐匿性肾炎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及体征,仅部分患者可有腰酸、乏力,肉眼血尿等非典型表现。其临床特征主要为尿的异常,这种尿异常可表现三种形式:①持续性轻、中度蛋白尿、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小于1g,尿沉渣中可有颗粒管型,并可有少量红细胞〈5/HP〉。病理改变多为轻度系膜增生或局灶系膜增生性。②持续或间断血尿为主,相差显微镜检查尿红细胞以畸形为主。常在发热、咽炎、过劳、受凉、药物损伤等诱因影响下,出现—过性肉眼为愕灶性增生。③持续性蛋白尿和血尿,有时还可出现水肿、血压增高等,但当诱因过后,又可回复到原来的隐匿状态。这类患者预后较差,易缓慢发展至肾功能不全。病理改变为较明显的系膜细胞增生,膜增生性、膜性肾炎和局灶硬化肾炎的早期。
  隐匿性肾炎临床表现隐匿性肾炎病人,在临床上无明显的症状,但表现为持续性轻度蛋白尿和或复发性或持续性血尿,故又称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

  隐匿性肾炎概述隐匿性肾炎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类型,由于临床表现轻微或毫无症状而得名。

上一篇:肾尿频
下一篇:肾小球炎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