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消化系统 > 胃炎 > 正文

麻烦各位得过胃炎以及医生进来看下。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3-28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如何治疗那得听医生的话``毕竟你的结果都是医生给你诊断出来的``不能在网上盲目寻找偏方``

你所说的这种幽门螺杆菌是会传染的``要小心平时饮食状况`
胃病也传染。有一种存在于胃粘膜上的细菌即幽门螺杆菌(HP),是引发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疾病的罪魁祸首。幽门螺杆菌对胃的长期侵袭,还有可能导致胃癌的发生。这种细菌是胃病传染的根源,而传染的主要途径是粪-口或者口-口的传播。如饮用受污染的水,患有幽门螺杆菌的人与家人的密切接触,幼儿园儿童之间的接触及吃路边摊位的不洁食品等,均可引起幽门螺杆菌的传播,从而导致胃病的发生。我国被幽门螺杆菌传染上的人群大约50%,个别地区或部门可高达80%,所以胃病的发生率也就非常高。
虽然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与其他消化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相似,但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侵袭力比较弱,致病力不强,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或有大量的细菌侵袭胃粘膜才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因此,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切断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是防止胃病发生的重要一环。
需要提醒的是,不是的有的胃病都会传染,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胆汁返流性胃炎、贲门失弛症、药物酒精损伤性胃炎、应激性胃炎等,都是非传染性的。而由幽门螺杆菌导致的胃部疾患,则有传染可能。粪便、唾液、牙垢、呕吐物中均存在幽门螺杆菌,所以要强调清洁卫生,做到餐前便后洗手,特别是进食前,都必须洗手,这样即可以防止幽门螺杆菌的传播,也可以防止其他传染病的发生。对已检出有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应避免他人与之接触,并采取必要的正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这下面是怎么引起的
胃糜烂是指局限于胃粘膜的浅溃疡。其深度不超过粘膜肌层,也有人把它认为是胃溃疡的早期阶段或前期阶段。但应当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胃糜烂都发展为胃溃疡,一般称胃糜烂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为急性糜烂性胃炎,也有人称之为出血性胃炎,或急性胃粘膜病变,有时十二指肠粘膜也可出现糜烂,引起出血。
胃溃疡都能治好,胃糜烂肯定能治好了.但胃溃疡的复发率很高,有人统计过,约在70%一80%左右,所以如何预防溃疡的复发是人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胃溃疡是一种慢性常见病 ,多发生于青壮年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

1.病程较长 ,疾病缠绵难愈 ;

2.一般在季节、气候变化时易发作 ;

3.胃溃疡多在饭后半小时至 2小时内发生疼痛 ;十二指肠溃疡则在饭后 2~ 4小时内开始疼痛 ,直至下次进食才能使疼痛缓解 ,且常在夜间发作 ;

4.进食或服碱性药物可暂时缓解疼痛和止痛 ;

5.伴有嗳气、返酸和消化不良等症状。吸烟对胃溃疡有影响吗 ?

吸烟会加重胃炎、溃疡病的病情 ,不利于胃炎、溃疡病的愈合。吸烟对胃病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点 :

1.增加胃病的发病率。研究发现 ,吸烟者溃疡病的发病率是非吸烟者的 2~ 4倍 ;

2.降低胃病的治愈率。有人做过比较 ,给同是慢性胃炎或溃疡病的患者使用同一种药物治疗 ,非吸烟组的治愈率为 9 0%,而吸烟组的仅为 63%;

3.容易引起复发。对上述两组患者停药一年后进行比较 ,非吸烟组复发率为 53%,吸烟组为 84%。吸烟引起和加重胃病的罪魁祸首是尼古丁 ,它能麻痹神经系统 ,破坏正常的胃肠活动 ,使幽门括约肌松弛 ,胆囊收缩 ,使碱性的胆汁易于返流人胃 ,以致破坏胃粘膜。同时 ,它还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从而使胃粘膜粘液分泌减少。这些均可导致胃病。

如何从饮食上防治胃溃疡呢 ?

1.应多吃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平时以营养丰富、含渣滓少、易于咀嚼、容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如果溃疡严重或有少量胃出血时 ,则应以流质饮食为宜 ,如牛奶、面糊、米粥等 ,这样不仅可供给病人较多营养 ,而且牛奶可中和胃酸 ,有利于止血 ,但要忌食肉汤、鸡汤和甜食 ,因为它们能促使胃酸分泌 ,对溃疡的愈合不利。

2.少吃或不吃油炸食物 ,忌食生冷、过硬或过热的食物。油煎或油炸的食物或生冷、过硬、过热的食物不仅不易消化 ,而且还会促使胃酸过度分泌 ,直接损伤溃疡面。另外 ,太热的食物还会使血管扩张 ,容易引起胃出血。而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咖喱、过量的食盐、酱油、香料及糖果、咖啡、浓茶、烟类等 ,均可刺激溃疡和胃粘膜 ,增加胃液酸度 ,所以也应尽量避免食用。

3.应定时进餐 ,避免过饥过饱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要按时就餐 ,每餐进食量要有一个基本定量 ,吃得太饱会使胃负担过重。吃得过少 ,食物不能充分中和胃酸 ,有可能引起胃壁自身消化或因溃疡受胃酸刺激而引起疼痛。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