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心脑血管 > 先天性心脏病 > 正文

紫绀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1-0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 白增 多所致 皮肤粘 膜呈青紫的现象。通常毛细血管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0克/升就可形成紫绀 。紫绀可分为中央性 、周围性及混合性 。① 中央性紫绀。由于心脏疾病形成静脉血混入动脉血的右向左分流或肺部疾患引起呼吸功能不全氧合功能低下,这些均可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紫绀呈全身分布,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及各种肺部疾病。②周围性紫绀。周围循环血流瘀滞,造成局部组织耗氧过多或周围血管收缩,末梢组织缺氧,紫绀分布于末梢或下垂部位,如右心衰竭或休克。③中央性和周围性共存时称混合性紫绀。另外,药物及化学物品中毒导致血中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的出现亦可形成紫绀。
  (3)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血液在局部停留时间长,氧被多量地消耗,局部可出现紫绀,如暴露在寒冷环境中,血管遇冷收缩,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唇、耳、鼻尖、手指和足趾处可出现紫绀。阵发性肢端动脉痉挛病时,四肢肢端血管收缩,可引起手指和足趾的紫绀。
  (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这种病红细胞数量显著增多,部分血红蛋白得不到氧合的机会,还原血红蛋白多,产生紫绀。
  1.全身性的紫绀,伴有呼吸困难和心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心力衰竭或先天性心脏血管病所致;没有呼吸困难的,可能是变性血红蛋白病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身体末端的紫绀,伴有四肢冷,血压下降的是休克所致;有阵发出现肢端紫绀的病史的,是阵发性肢端动脉痉挛病。
  2.循环系统疾病:
 紫绀 病因和病理] 皮肤和粘膜的颜色随血流的颜色而变化。血液的红色是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当血红蛋白充分地和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时,它的颜色是鲜红的;当它放出了氧,成为还原血红蛋白时,颜色就变为暗红。动脉和毛细血管里的血,含氧合血红蛋白多而还原血红蛋白少,因此它的颜色鲜红,透过薄的粘膜和半透明的指甲,红色仍明显。皮肤较厚,且含有色素,因而是白里透红或微棕色透红。静脉血因含还原血红蛋白多、氧合血红蛋白少,所以它是暗红色,透过皮肤,就呈现青紫色。手臂上一条一条的一般所称的“青筋”就是静脉。苯胺、硝基苯和亚硝酸盐等化学品可使血红蛋白变为变性血红蛋白,这种血红蛋白本身就是紫色的。因此,凡粘膜、指甲和皮肤里的毛细血管和小动脉里血液的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而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出现变性血红蛋白的时候,都会出现紫绀。可有紫绀症状的疾病,有下列三类:
  (2)心力衰竭和休克:这时心脏排出的血液减少、血液循环缓慢、静脉里血液郁积,尤其肺里的郁血可以阻碍血红蛋白的氧合,同时血液经过周围组织时氧的消耗又增多,所以血里还原血红蛋白多,产生紫绀。
  (1)紫绀型先天性心脏血管病:有些先天性心脏病在心脏内或大血管之间有不正常的通路,使右半边心脏里未经氧合的血,不经过肺而直接流到左半边心脏和主动脉里去,因而动脉血里混进了许多还原血红蛋白,产生紫绀。常见的有先天性紫绀四联症、肺动脉高压性右至左分流综合症和肺动静脉瘘等。
  3.紫绀其他:
  [鉴别诊断] 了解紫绀的范围、程度和发生的时间可以帮助判定是哪些疾病所引起。
  (2)苯胺、硝基苯和亚硝酸盐等中毒,产生变性血红蛋白病,引起紫绀。有些人,特别是儿童进食大量不新鲜的青菜可引起亚硝酸盐中毒,出现紫绀,叫做“肠原性青紫症”。
  1.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是使血红蛋白能够和氧结合,成为氧合血红蛋白的地方,凡能阻碍血红蛋白和空气接触的任何支气管和肺的疾病,都可使全身动脉血的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产生紫绀。这些疾病包括喉部或气管阻塞(如痰液阻塞、气管异物)、支气管哮喘、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和重的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炎、尘肺、肺气肿、肺水肿等)等。空气里氧含量不够,如在高空里,即使呼吸系统是健康的,也会因为血红蛋白不能充分氧合而产生紫绀。
  2.紫绀极为明显的都是先天性心脏血管病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病人往往有手指和足趾呈鼓槌状的表现,红细胞计数显著增多;变性血红蛋白病有时紫绀也很明显,但没有手指呈鼓槌状的表现。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一般紫绀比较轻。呼吸系统病所引起的紫绀,一般属中等度,手指可呈现轻度的鼓槌状,红细胞计数有中等度增多。
  紫绀在正常情况下,皮肤是白里透红或微带棕色透红,面部、手掌和耳壳等处最为明显;口唇、口腔和睑结合膜、甲床都呈红色。当这些在正常时候是红色的地方,转变成紫色或青紫色,就叫做紫绀。紫绀是一种症状,可由许多疾病引起。
  3.自幼就有紫绀的多数是先天性心脏血管病。如果和苯胺或硝基苯等接触后才出现紫绀的,就可能是这些药物的中毒。某些人吃过大量不新鲜青菜后发生紫绀的,是肠原性青紫症。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