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内科外科 > 心脑血管 > 中风 > 正文

中风后肌痉挛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03-22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一、中风后肌痉挛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 
随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发展和大量中风高危因素的持续存在,近年来,中风病人迅速增加,同时由于急性期治疗技术的逐渐提高,大量病人得以存活,并且通过锻炼或适当的康复治疗,大部分病人恢复了行走能力或肢体的部分功能,达到生活基本或部分自理。但随着病程的进展,绝大多数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肌痉挛。尽管肌痉挛对生命无明显影响,但明显的肌痉挛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行走能力。正确处理中风后肌痉挛,将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便于护理。 
关于中风后肌痉挛的病因和病理生理学有如下解释:1、由于肌梭Ia类纤维敏感度增加和支配肌梭的运动γ纤维活力增加所导致的牵张反射亢进;2、脊髓前角α细胞兴奋可引起肌肉收缩,γ细胞兴奋可引起肌张力增高,正常情况下锥体系对α细胞有兴奋作用,可引起肌肉收缩,失去锥体系对α细胞有兴奋作用,可引起肌肉瘫痪,而锥体外系对γ细胞起到抑制作用,减低肌张力和调节机体的协调运动,失去锥体外系的抑制作用,会引起γ运动神经元的过度兴奋而引起肌张力异常增高。锥体束只有在大脑皮层和延髓锥体交叉处无锥体外系的伴行,此两处锥体系受损害时,只累及锥体系而不累及锥体外系,引起的瘫痪是迟缓性的,其他部位损伤锥体束,由于锥体外系特别是网状脊髓束和前庭脊髓束也同时受累,故引起的瘫痪常为痉挛性,这一点已在临床得到证实;3、各种抑制是对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交替性的Ia类纤维抑制、Ia类纤维终扳的突触前抑制和非交替性的Ib类纤维抑制而言,有证据表明,肌痉挛是因这三种抑制减弱的结果,对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交替性的Ia类纤维抑制是受兴奋性下行通路的的控制,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导致各种抑制减弱。屈肌反射传入纤维和中间神经元或屈、伸肌运动神经元之间存在着少突触或多突触的联系,通过中间神经元可以整合伤害性刺激反射。这种中间神经元的整合突触前抑制,受下行通路的控制,因而上运动神经元的损害也可导致这种抑制减弱。在有痉挛性肌张力异常或腱反射过分活跃的痉挛性瘫痪患者中,也可观察到非交替性的Ib类纤维抑制的减弱,而脊髓神经元过度兴奋又可导致这种非交替性反射的过分活跃。另外,由于下行抑制性的减弱,致使α运动神经元冲动发放过分活跃,影响了正常的下运动神经元兴奋-抑制水水平的失衡,这也许可解释肌痉挛的部分原因。 
中风早期股四头肌张力增加有助于患肢负重站立和行走,但上肢屈肘屈指会明显影响上肢功能,下肢内收肌张力增加会引起外展困难,行走时患肢踢健肢足跟,小腿三头肌张力增加会引起足下垂,行走时地面廓清障碍,足尖先着地和足跟着地困难,屈膝肌痉挛会引起伸膝障碍,这些都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护理,且屈膝肌痉挛会使患者不能伸膝在床上平坐。 
三、 中风后肌痉挛的治疗 
总之,中风后肌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下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过强所造成的,称之为释放症状。 
多数中风患者早期表现为迟缓性瘫痪,即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阴性,随病程的进展,逐渐发展为痉挛性瘫,表现为肌张力增加、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病理反射阳性。一般中风后两周肌张力开始增高,并逐渐超过正常水平,少数患者肌张力增加较晚,甚至始终表现为迟缓性瘫痪。中风患者常出现双上肢屈肌张力增加,表现为上肢屈肘、屈指肌张力增高,下肢伸肌张力增加,表现为伸膝,即: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但随病程的发展逐渐出现屈膝、足跖屈、和内收肌张力增加,表现为屈膝、足下垂和下肢内收,尤其是长期卧床的病人更为明显。 
二、 中风后肌痉挛的临床表现 
在对肌痉挛进行治疗前,首先要明确治疗的必要性。并非所有肌痉挛都需要治疗。例如,偏瘫患者股四头肌张力适度增高,可能对站立和行走有利。这种肌张力增高所起的作用,就象拐杖或支架那样在帮助肢体承受体重。严重肌痉挛对运动功能造成严重障碍,缓解痉挛可以明显提高活动能力。但部分患者的残疾可能主要是瘫痪,其次才是肌痉挛,此时治疗的目标就应当明确为改善因瘫痪引起的功能障碍。有时缓解肌痉挛并达不到功能恢复的目的,而是为了减轻不适和便于护理。肌痉挛的治疗包括解除诱因、姿势、冷热疗、水疗、主动运动、被动运动和按摩、功能性电刺激、支架和夹板、针刺、药物、局部注射和手术等,分述如下。 
上一篇:中风病诊断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