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五官疾病 > 口腔疾病 > 牙周病 > 正文

囊肿切除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3-11-0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囊肿切除在应用鼻内窥镜以前,鼻窦粘液囊肿的手术治疗大多用鼻外径路如Lynch-Howarth径路,上颌窦粘液囊肿用Caldwell-Luc径路,并尽可能完整切除囊壁. Kennedy等〔2〕首次报道用经鼻内窥镜“造袋术”(Marsupialization,广泛切除囊肿壁,扩大引流口)治疗18例鼻窦粘液囊肿,平均随访18 mo无复发. Lund 等〔3〕报道一组20例鼻窦粘液囊肿单纯作鼻内窥镜手术,术后平均随访34 mo,无复发;另一组28例采用鼻外径路与鼻内窥镜联合手术,术后平均随访44 mo,3例复发,但这3例以前都做过鼻息肉手术. 研究结果表明,粘液囊肿囊壁组织有前列腺素E(PGE)、白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等骨吸收因子高表达〔4,5〕,在囊壁和骨的交界处有活跃的骨吸收,故有人主张应完整切除囊壁. 但粘液囊肿开放后其囊壁组织是否有促骨吸收作用未见报道.鼻内窥镜下“造袋术”治疗鼻窦粘液囊肿的结果表明没有必要去除囊壁. 由于粘液囊肿侵蚀周围骨质,囊壁可能与眶周组织、前颅窝硬脑膜及蝶窦侧壁的神经、血管等组织紧密相连,如强行切除囊壁,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 术中要尽可能开放囊腔,使之有足够的开口,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6〕. 本文应用经鼻内窥镜“造袋术”治疗21例鼻窦粘液囊肿,取得满意疗效,均无复发. 强调术后复查的重要性,复查时应在鼻内窥镜下充分清理开口处增生的肉芽组织及囊泡、去除疤痕粘连,以避免开口封闭,这是鼻内窥镜手术的优势.经鼻内窥镜治疗鼻窦粘液囊肿有以下优点:①避免鼻外径路引起的面部疤痕及其他并发症,是年轻患者的理想手术方法;②操作简单,手术涉及范围小,术后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③术中出血少,无并发症;④复发率低. 总之,经鼻内窥镜治疗鼻窦粘液囊肿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囊肿切除例中原发性16例(76.2%),继发性5例(23.8%,有既往鼻手术史). 15例额筛窦及筛窦粘液囊肿中眶纸样板破坏伴眼球突出、复视12例(80.0%),其中大部分以眼部不适为首发症状. 术中见眶骨膜完整,压迫患侧眼球可见眶骨膜移动(Fig 1). 术后当日眼球突出略有改善,仍有复视. 术后2 wk眼球突出及复视渐消失. 5例(33.3%)伴内眦部疼痛不适,其中4例为脓囊肿(Fig 2). 5例额筛窦粘液囊肿中4例(80.0%)额窦后板骨质破坏,呈裂开状,但囊壁及硬脑膜完整,无脑脊液漏. 术后无颅神经症状, 无手术并发症.囊腔开口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及囊泡形成,使开口狭窄,均在复查时予鼻内窥镜下清理,清理时注意保护新生的粘膜上皮. 1例额筛窦粘液囊肿、1例上颌窦粘液囊肿分别于术后2 mo,2.5 mo出现开口封闭,重新行鼻内窥镜下开口扩大术. 21例均获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12 mo,平均7.5 mo. 21例鼻窦粘液囊肿术腔上皮化,开放引流良好,无复发.图 2 鼻窦水平位CT,示右侧化脓性筛窦粘液囊肿引起眶纸样板破坏,囊肿突入眶内

  囊肿切除材料 取自本院1997-10/1999-04接受经鼻内窥镜鼻窦粘液囊肿手术患者21(男13,女8)例,年龄平均38.5(17~65)岁,病程1~5 mo. 全部为单侧. 囊肿部位:额筛窦10例,筛窦5例,上颌窦4例,蝶窦2例. 12例患侧眼球向外下突出、复视. 5例内眦部疼痛. 术前均行鼻窦冠状位和水平位CT扫描、鼻腔内窥镜检查、眼科会诊,明确病变部位和范围,了解眼球突出及视力障碍情况. 手术全部在局麻下进行. 硬质鼻内窥镜为美国Stryker公司和德国Storz公司产品,直经4 mm,镜身全长23 cm,有0°,30°和70° 3种,带监视系统. 手术器械为Storz产品. 鼻中隔偏曲影响手术者先行鼻内窥镜下鼻中隔矫正术. 鼻腔可以看到囊肿壁者以筛窦咬钳直接打开囊壁骨质,去除相应囊壁,向前、后扩大开口. 鼻腔不能看到囊肿壁者,按Messerklinger技术〔1〕切除钩突,开放前筛,找到囊肿后开放额筛囊肿和筛窦囊肿的下壁骨质及囊壁粘膜组织,尽量扩大开口. 蝶窦囊肿开放筛窦后,找到蝶窦自然开口并扩大,去除前壁囊壁组织. 上颌窦囊肿行钩突切除后,自然开口中鼻道扩大. 除开口扩大处囊壁去除外,其他各壁囊壁组织保留,不予搔刮, 不放置扩张管. 术腔用可吸收止血纱布贴附创面止血,鼻腔不填塞. 术后常规全身应用抗生素. 术后第3日在鼻内窥镜下清理术腔,并用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冲洗术腔. 定期门诊复查,鼻内窥镜下术腔清理、冲洗,

上一篇:腮腺囊肿治疗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