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独立性"理解的偏差。很多人对独立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较为表面的独立,其实真正的独立不仅是行为层面上的独立,还包括心理上的独立,心智上、情感上、经济上的独立。只有心理上独立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单纯的行为层面的独立并不必然带来心理上的独立。
可见,人类生命成长的初期,依赖是必然的,这种依赖不仅是生理上,同样包括了心理上的依赖。就像树木的生长离不开阳光和水一样,要成长为一个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必须有足够的"爱的滋润"。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拥抱的小孩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被触摸和拥抱的健康得多。
老人们常说"七坐八爬",意思就是,孩子长到七个月的候,开始能够坐起来了,到了八个月,就开始会爬了,差不多到一岁左右,才开始学走路。我没有见过哪个家长在孩子还不能坐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小孩子学走路了,可是为什么我们要让一个在心理上还在"爬",还不会"走",还需要依赖大人的孩子就开始独自一个人去面对陌生的世界,独自一个人去体验生命中的恐惧、害怕?
徐国静还说道:"实际上,孩子最需要爱的时期就是3岁之前,再大到7岁,妈妈一定要给足了。孩子一天天长大长高,对妈的需要越来越少。我女儿17岁,她每天都有自己的安排,我想关心人家都没缝儿呢。"
心理上的独立与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自信、有足够的安全感、对自己和环境是否有足够的信任有关。独立这种特质其本质是:一个人是否能够为自己负起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为自己的结果负起责任。"独立性"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但并不是心理成熟的最高境界。被美国学术界称为"思想巨匠"的史蒂芬·柯维先生在他的着作《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将心理成熟度划分为三个阶段:依赖期、独立期和互赖期。
《感觉与敏感性》(Senses & Sensibilities)的作者史密斯对此有一段重要的阐述:缺乏身体接触的婴儿会死亡!她说,进入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间,美国弃婴收容所内的婴儿死亡率是百分之百。后来在四十年代,波士顿的塔波(Fritz Talbot)医师从德国带回了"温柔看护"的观念与做法,亦即每天抚摸、呵护婴儿,与身体沟通,这才让婴儿的死亡率降低下来。
记得戴志强老师曾经处理过一个个案,案主是上小学一年级的男孩,从上学那天开始,他就把所有的校纪校规全部破坏了,学校常常要求家长把他带回家,而家长反映:当他在家的时候,却表现的非常得很好。这种现象,并不是从小学开始的,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是这样了。最后,追根溯源,发现孩子是由于过早离开父母,1岁半的时候就开始上幼儿园,2岁不到就被送全托。有一次,当他由于害怕而大哭不止的时候,老师没有办法,叫来家长,那一次母亲把他接回了家。于是,在他的潜意识当中学习到一点,如果他在学校表现不好的时候,妈妈就会出现,他就能回家,得到他想要的安全感,得到爸爸妈妈的"爱"了。这并不是他有意识的行为,完全是内在心理的渴求驱动行为的一种无意识表现。
"独立还是依赖",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才会有一个正确的结果。
在地球上,人类拥有高度的智慧,但是在所有的动物幼儿当中,最脆弱的就是人类了。在澳洲的裂颊海蛇,刚出生就可以依靠自己的毒性生存下去,阿拉伯马一破羊水落地就可以驰骋奔跑。因为野生动物出生就有维持生命的本能,只有人类的婴儿没人照顾就会丧命。
相反,如果在一个孩子在依赖期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在幼小的时候,心理上就被父母亲强制"断奶",这往往会带来很多的后遗症,有些在孩子上学的时候就表现出来,有些是在青春期,有些可能会更晚。
处于依赖期的人围绕着"你"这个观念--你照顾我;你为我的成败得失负责;事情若有差错,我便怪罪于你。独立的人着眼于"我"的观念--我可以自立;我为自己负责;我可以自由选择。达到互赖的人从"我们"的观念出发--我们可以自立、合作、共创伟大前程。
在当今这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做父母的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激烈的竞争占有一席之地,于是"独立"的价值观就被很多父母奉为圭臬。家长们都会想尽各种方法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名,把孩子就被送进了"全托"幼儿园,有些上全托的孩子甚至还不满两岁。很多父母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倒有不少人认为孩子上全托之后,更乖了,更懂事了,更听话了。认为上全托就是好,大人又轻松,又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并不反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且,我同样认为独立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我反对的是过早地、刻意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我看来,这有拔苗助长之嫌。万事万物的运作都有规律在支配着,人的成长也是一样。顺应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否则将可能适得其反。
并不是所有有经济能力的成年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因为生理上发育完全并不意味着心理或情感同样成熟。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是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不断进化的三个阶段,不会跳跃发展。比如说,不可能没有经历独立就进入互赖,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赖;也不可能不经历依赖期就进入独立期,这是人类的特点决定的。
每个孩子可能表现都会不一样,但是根源却往往相同,那就是因为在需要依赖的时候,需要爱的时候,没有得到充分的爱与呵护。如果你的身边有孩子现在十一、二岁,平时住校,回到家就要跟大人睡,不用奇怪,你看看孩子是不是很早就离开家,开始了自己"独立"的人生。在他最需要爱的时候,那份爱那份渴求一直都没有得到满足。他现在的行为,只不过是内心渴求爱的一种表现。
不仅如此,婴儿的成长除了食物和水之外,还有一样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爱",来自父母家人的爱。心理学实验显示:即使有良好的医疗照顾,婴儿要是缺乏抚摸、呵护,不仅无法茁壮,有的还因此生病,严重的话还可以导致夭折。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卓越的人士在他们幼年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爱"的滋养,来自父母亲的爱,让他们获得了充分的自信、自尊和自爱,最后成就了人生的辉煌。微软帝国的缔造者比尔·盖茨、美国总统克林顿、通用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等都是典型的例子,翻看他们的传记,你就会找到答案。相信看过《杰克·韦尔奇自传》的朋友一定对她的母亲印象深刻。我尤其记得在杰克小的时候,他有口吃的毛病并因此而自卑,母亲对他说:"这是因为你太聪明了,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舌头可以跟得上你这样聪明的脑袋瓜。"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杰克·韦尔奇的信念,令其告别了自卑,最后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杰克·韦尔奇在他的自传中写道:"也许母亲给我的最伟大的一件礼物就是自信心。"自信心的来源就是目前的"爱"。
在孩子需要爱的时候,就让我们给予他足够的爱吧!"独立"固然重要,但是千万不要要因为为了"独立",而损害到"爱"的给予。
"星星河""家园创办人、中国少儿出版集团少儿研究室主任徐国静,曾在《初中生报》当了20年的记者,采访过大量孩子和家长。她发现孩子的心理障碍、情感缺欠、人格扭曲等问题,都源自于"爱的匮乏",不是家长不爱孩子,而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去爱,因为不得法的教育扭曲了爱,导致孩子得不到父母真正的爱,甚至父母亲在不经意中在孩子的心理上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在青春期会以各种形式爆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