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然而“生活所迫”,我不得不一咬牙,独自上路,今后我每天所能做的,只有摇控指挥了。
自觉的“闹钟儿子”
自从我出国开始,我们便频繁地搬家——从中国到英国到加拿大,最后落脚美国。因此,儿子从2岁开始一直到9岁来美国定居,期间就没有安稳的童年生活。这使我和他的父亲心中生出许多歉疚,担心会影响他今后的成长。然而,儿子却有超乎我们想象的心理素质,他随着环境的改变不停地做着自我心理调节,变被动为主动。
我的儿子周赜(Jimmy)初到英国的陌生环境时,无法与小朋友及老师交流,加上文化背景的冲突,免不了会惹麻烦。比如说,一次他和同学发生了肢体冲撞,事后同学向老师告状,老师听后向儿子了解情况。但儿子刚来英国,不会讲英文。于是老师让他把事情发生的过程画下来,他竟然把“作业”完成得很好,儿子的聪慧也给老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虽然一直以来我没有过于管制他,可他在我眼皮底下时我心里很踏实呀。这下可好,从衣食、学习、到课外活动,全没人张罗了,因为他爸爸是不大操这些心的人,这下如何是好呢?
他在一篇申请大学的作文中,是这样描述和评价自己的这段经历的:“心理学家说,频繁的迁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可是我要说,我童年中的多次搬家,让我学会了如何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如何结交新朋友,我从中收益非浅。中国、英国、加拿大、美国对许多人来说,是非常不同的4个国家,很难一一面对。但对我来说,经历不同的国家却是一件好事,我身上烙印着所有这些国家的习俗、传统和观念。我虽然损失了童年的稳定,但是我得到的是一个国际化的视野,世界就是我的家。我学会的是借鉴、包容和理解。”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宿舍前,当我拥抱着比我高一头的儿子,和他最后说再见的时候,我不争气的泪水夺眶而出。这一刻,我猛然意识到,儿子长大了,他飞离了“鸟巢”,单飞了。
我记得,儿子从小就很爱打游戏机和看动画片,每天下了校车,进门放下书包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找到喜欢的节目,然后才慢慢脱衣服,拿东西吃。当我提醒他要先做完该做的作业,再玩这些时,他告诉我:“我知道的,我有计划。”我默默地观察了几次,发现他确实没有没完没了地只看电视,从此,我也就再也没有干涉他看电视或打游戏,而他,也没有因为无人干涉而乐此不疲,还是有计划地做完自己的每一件事。
妈妈不在家的日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很快学会说英文了,也很快地融入了班级的群体中,并有了要好的朋友。当我们要离开英国去加拿大时,儿子和他的好朋友恋恋不舍。分别前,我为他们在学校门前拍了张合影作为留念。我们到了加拿大后,儿子和以前的同学还互相通过几封信。
从很小的时候起,儿子就是我们家的“闹钟”,每天早晨,他都要叫醒我们给他准备早餐。头天晚上,他会自己设好闹钟,到时候叫我们起床。久而久之,有时闹钟没有把他闹醒,我们也就错过了为他准备早餐的时间。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们是不负责任的家长,然而,由此却培养了儿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何乐而不为呢?
当我读到这些时,我很欣慰。同时,我也意识到,他的经历,加上我们平时看起来不经意的引导和教育,给了儿子宽阔的胸怀和满满的自信。
从Matching Band中获得的快乐。前排左一为周赜。中国侨网消息:美国《侨报周刊》《陪孩子成长的岁月》征文自刊发以来,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认可。许多华人家长去信、去电诉说自己读后的感想,他们认为在这些征文里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并受到各种教育理念的启发。该刊最新一期征文中,就发布了一位深爱儿子的母亲用真情实感回忆了儿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片段。摘录如下:
其实我们做家长的,是不需要事事过问和操心的。在没有依靠时,孩子才可能发挥出被压抑了的无穷潜力。
儿子读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时候,我接受了一份在纽约上州的工作,必须离家一段时间。这是我第三次离开儿子,由他们爷俩单独生活(上一次是在加拿大,我找到在美国的工作后)。他们父子俩好像也已经习惯了我的离开,而我呢,又要像以前离开他那样,承受没完没了的牵挂,心里积满了无法看着他成长的遗憾,心里极不是滋味。
从宾州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和先生一路沉默。孩子襁褓中的可爱圆脸、蹒跚学步时的憨态、与我争辩、教我现代技术、教我节约能源等情景,一幕一幕在我脑海中浮现……
上高中后,他一直参加学校的Matching Band(行走乐队),每年的7月到11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我从旁观察,发现他仍会挤一些时间看电视,打游戏,但是,他从来没有耽误过完成功课和参加乐队训练。
2008 年,母亲杨梓、父亲周士凌和儿子周赜在游轮上。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自己没有一点空闲时间,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孩子读书,督促孩子做功课。而在我的记忆中,好像很少花费时间去督促儿子。我总是设法让他自觉做好每一件事,而不是去监督他做每一件事情。只要孩子明白了道理,家长就不用事事都去管了。
从他身上,我还真算是看到和学到了什么是“忙里偷闲”,什么是有条不紊。
没想到,我走之后,他们爷俩将生活、工作和学习安排得挺好。参加课后活动需要交通工具时,儿子或自己风雨无阻骑自行车,或求助于高年级有车的同学。爷俩还分工,每周一天,一人洗衣,一人吸尘打扫,平日里,你楼上我楼下,各干各事,互不干扰——生活得井井有条。当两年后我回到新州,他们反而觉得烦,因为家里多了一个在他们耳边唠唠叨叨的人。
迁移的成长岁月
儿子成长的过程跨越了四国——中国、英国、加拿大和美国。儿子2岁时,我不得不离开他,远赴英伦留学。儿子呆在中国,由爸爸带到5岁。后来,爸爸也去了英国,他又由奶奶带了一年。等到我们一家在英国团聚时,他已经6岁。接机时我们看到,下飞机、拎行李等都是他帮奶奶一起做的,俨然一副大人的模样。那一刻,我感觉,他将来长大了一定是一个很棒的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