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本次调查的取样范围
主要集中在禅城区内,调查对象为205位已为人父者。其中,城市居民140人,农村居民65人。
父亲与孩子聊天较少
调查问卷中,对于“你经常可以与儿女坐在一起聊天吗?”这一问题,竟有47%的父亲回答是“否”。而在父亲对孩子学习、工作、生活的态度方面,绝大多数的父亲都选择了严谨和宽容,但也有2.4%的父亲选择了“从不过问”。
对此,禅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 “心桥”心理项目组分析认为,尽管有47%的父亲不能够经常与孩子聊天,但还是有一半以上的父亲能够做到与孩子经常保持沟通。父亲对孩子的态度都是严谨的,次要是宽容。这与中国传统历史中父亲的形象比较威严有关,“父亲在家庭的地位比较高,起支柱作用。”
调查显示,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亲多数会只给予指导,让孩子自己处理,有助于成长。但也有不少父亲会直接替孩子代劳。
4%的父亲与孩子月见一次
在“父亲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一栏,35%的父亲选择了周末家庭聚会,24%选择“喝早茶”,另有21%的父亲选择电话沟通,而选择旅游和写信作为沟通方式的加起来还不到10%。而每周与孩子的沟通时间方面,大部分父亲选择了不定时,也有4%的父亲每个月才与孩子见一次面。对此,“心桥”项目组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竞争压力大,节奏加快,很多人缺乏私人时间,很容易都忽视到家庭。
在“子女与谁沟通比较容易”的调查中,有56%的父亲竟然选择了“妈妈”,而选择自己的只有28%,刚好是前者的一半。
城里爸爸乡下爸爸有差异
据禅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心桥项目负责人关舒俊介绍,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差异在父亲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方法方面,也有明显的体现。城镇父亲对孩子的态度以严谨、宽容为主,比例相当,农村父亲明显以严谨为主。
比例显示,农村父亲与子女沟通方式主要以喝早茶为主,城镇父亲与子女沟通方式主要以喝早茶、周末家庭聚会、电话沟通为主,比例相当。“这说明在城镇,人们的沟通方式还是比较多元化。而农村家庭注重的还是起居饮食,家庭沟通还是要在饭桌上”,关舒俊向记者解释说。
专家:请放下权威倾听孩子心声
禅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心桥项目负责人关舒俊认为: 处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市民,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与子女沟通的时间不确定,且较少,加上对子女的溺爱等,容易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
建议作为爸爸,该放下拥有权力威严的身份,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部分时间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培养自己一颗宽容的心面对孩子教育孩子,用自己总结的经验教育孩子,从旁给予指导性建议;作为孩子,不要仅仅依靠电子化技术给予父母关心,应该多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让父母感受到亲情的温暖。(稿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