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5、性洁癖
性洁癖是一种异常性心理导致的异常性行为,其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性洁癖者对唇舌吻异常反感,一旦有之,便会干呕头晕,甚至气喘汗出而昏厥;有的在性事之前,要求性伴侣必须洗个“冰清玉洁”;至于事后立即去洗澡间,里里外外来个大清洗者,更是性洁癖的不可少的程序。
引起性洁癖的原因,主要在于存有某种固执概念的心理失常。有的人自幼受“爱清洁,讲卫生”的教条式教育,认为什么都不干净,以致在生活中自定诸多清规戒律,于是洁癖生成。这种人在婚后,很自然地把日常生活中的洁癖带到性生活中来,也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性洁癖。有的人则原本无洁癖心理和行为,甚至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有些邋遢,但因对性生活缺乏正确认识,认为男女亲昵与交媾仅是传宗接代之必须,把正常性生活看成是最肮脏的、犯罪的行为,从而心生厌恶,故在性生活时会有洁癖表现。
性洁癖者在性生活中的种种洁癖表现,会严重影响性生活的质量,也可能因此而导致夫妻感情失谐或破裂。有的人即使对其性伴侣的性洁癖能容忍与迁就,久而久之也往往会出现压抑等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女性性洁癖者在交媾后立即起床去里外大清洗,会使精子因失去了与卵子结合的机会而不孕。
要矫治性洁癖,既要有心理医生的指导,也要有性伴侣的支持,更要有自我心理调适与行为克制才行。其中,自我消除“一切都不干净”和“性事肮脏”的固有概念,极为重要。
6、易性癖
易性癖是指从心理上否定自己的性别,认为自己的性别与外生殖器的性别相反,而要求变换生理的性别特征。故又称变换性别癖或性别转换症,是一种心理上的变态,属于性别身份识别障碍。此种变态行为男女都可见,以男性较多,男女比例约为3:1。
易性癖产生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患者幼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有关。如有的父母生了个男孩,却偏偏想有女孩,于是违背客观事实,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打扮、教育孩子,使孩子的性心理被扭曲而导致易性癖。
易性癖的行为表现:对自己生理上的性别不满意,不舒服,有改变性别的强烈愿望,希望改换成另外一种性别,作为另一种性别生活在他(她)们之中。这种人往往作异性装束,言谈举止如同异性一样,还常到医院请医生做转变性别的手术。男性于青春期前后在心理上认定自己是女性,并经常穿着女式服装,蓄女式发型,抹口红,画眉毛,逼尖嗓音说话,模仿女性的姿态,使用化学剂脱须,垫起胸部乳房,参加女性社会活动,喜爱烹调缝纫,性欲较低,仅有1/3的患者结婚,婚后又有半数离婚。他们纠缠医生,固执地要求用手术改变乳腺与外生殖器的形状,在医生不能满足要求时,常有自行切除外生殖器,或服用女性激素的。抑郁自杀者也常见。女性患者同样从外表打扮到内部感情、习惯爱好,均模仿男性,要求医生作乳房和子宫切除,少数的甚至要求作安装塑料阴茎的矫形手术。
在诊断易性癖时,需要与同性恋和异装癖区别开来。同性恋患者在性伙伴的关系中,是从自己的生殖器上得到快乐,没有切除外生殖器的要求。而易性癖患者与性伙伴的关系,一般是追求心理上的满足或心身合一;易性癖虽然也像异装癖一样有穿异性服装、异性打扮的偏好,但这完全是出于心理上的需要,觉得自己就是个女性,因此在穿着异性服装时并不引起性兴奋。而异装癖患者则在穿着异性服装时,伴有性兴奋,得到性满足的特点。
易性癖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根据具体情况,也可做变形手术。
1.支持性心理治疗。心理医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引导患者将内心的痛苦倾吐出来,并给予患者理解、关心和支持。因为易性癖是一种性别身份识别障碍,医生要用自己的知识来帮助患者认知自己的真正“身份”,帮助患者渡过心理上的危机。5
2.认知领悟疗法。
(1)让患者确认自身问题,接受现实。
(2)宣泄、调整情绪。
(3)改变认知,接纳自我,消除自卑感。
3.疏导疗法。帮助患者分析易性癖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提高患者对性别的认识,接受现实,使患者从痛苦中解放出来。交给患者一些治疗方法,树立起矫正易性癖行为的勇气和信心。
4.变性手术。如今国内外虽然做了一些变性手术,但各国似乎都不提倡。专家认为社会过分渲染,无异于向患者暗示从变性手术找出路,这会对患者的症状起固化作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再说,受术者的社会性别能否真正适应,还有待进一步追踪观察。良策是及早预防。要告戒为人父母者,千万别把对孩子作异性打扮当儿戏。当发现孩子有易性癖倾向时,须及时找心理医生做心理治疗。实践证明,引导、促进这种人与异性结婚,有利于变态心理的纠正。
7、同性恋
所谓的同性恋就是“性取向障碍”,这些性心理障碍患者所追求的性爱对象是同性,而不像正常人那样追求异性。如何认识和对待同性恋问题一直是全世界范围内存在广泛争论的问题。如《红楼梦》等古代小说中对同性恋既没有回避也没有严加斥责,说明这一现象并非罕见.
各种文化都曾斥责和反对这种违反伦理和道德准则的行为。但法国早在1810年就认定只要是发生在达到法定年龄的成年人之间的,经双方同意,私下隐蔽的同性恋活动就是合法的。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一些州在60-70年代也纷纷效法通过类似的法律。美国精神病学会于1974年经投票表决把同性恋从性障碍中删除。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也取消了同性恋,总的来讲,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人们观念的总的趋势是采取开放、宽容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但80年代以来流行的艾滋病现多见于同性恋者的事实使西方社会一度出现恐慌,同性恋者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由于目前艾滋病已越来越多地在异性之间传播,所以那种片面地把同性恋和艾滋病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的惩罚的观点是绝对占不住脚的。
同性恋的一大特点是在上层社会和最下层社会中多见,发生率的高峰处于两个极端,许多历史名人如柏拉图、米开朗基罗等智力水平高的同性恋者。又如日本筑波科学城里有些科学家为了献身事业夜以继日地工作,导致家庭离异并走上与同性伴侣消遣有限的业余时间的道路。
在西方,同性恋的发生率可达10%,有些城市甚至还要高得多,它随着社会背景和生活一半而有所不同。国外有人把人的性取向意识看作一个连续体,在连续体的两端分别是完全同性恋和完全异性恋,处在其中间的是两性恋,其余的人则分布在这个连续体的其他区段。
当然,靠近完全异性恋一端的人占极大多数。在同性恋中有20%属精神性同性恋,从不发生性关系,有35%偶有性关系,经常保持性关系的只有15%,性关系混乱的只占很少数。
金赛调查报告表明,一些男性从青春期就是完全同性恋,这些人难以得到纠正,属于终生同性恋。在同性恋中的男性“妻子”和女性“丈夫”的性心理扭曲更为严重,他们多处于同性恋中的主宰地位。有些人既保持同性间性交往,也保持异性间性交往,则称为两性恋。有些人只是在一生中的某一时期或处于某一特定环境下时才出现同性恋倾向,像远航的海员、服役的士兵或集体宿舍的学生,称为境遇性同性恋;有些人则因失恋、婚姻破裂或其他原因而有过偶尔的同性恋倾向或性行为,为的是要寻求感情的宣泄,说明这些同性恋是后天发生的,它受人际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此外,幼年期教育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但同性恋的起因至今不明,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从遗传物质、激素水平、心理因素、社会历史影响等方面寻找原因。据1991年世界性学大会上的论文报告,有人发现同性恋患者大脑中视上核的体积和细胞数目都有增加,但这一发现尚待进一步证实。
大多数同性恋者具有良好的自我协调能力,他们不承认自己有病,也不会向医生求助,他们的性观念和自我感受是一致的,并不需求治疗。有些同性恋者则属于自我紧张性同性恋,他们缺乏良好的自我协调能力,痛恨自己的行为,处于严重的自责和心理冲突之中,十分痛苦,加之社会和亲朋的压力,于是能够寻求医治。这些人多为男性,女性少见。女性同性恋的总数大约仅为男性同性恋的半数左右。
同性恋的治疗很困难,不能单纯局限在疾病本身,也要看到社会或家庭背景的影响,要减轻工作压力,鼓励他们发展与异性的正常交往。厌恶疗法是常用的治疗措施。强调早期预防,尤其是在儿童期就应接受科学的性教育,促进健全的性心理发展,这对于他们的一生幸福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