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是通过应用精细和复杂的手术器械,使手术切口明显缩小,达到免缝合的要求,即所谓通过“微小创伤”进行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不需要在眼球上做大切口,而是使用特制的套管针直接穿刺白眼球建立手术所需的通道,进入玻璃体腔进行手术。因为套管针和手术器械的直径都很小,穿过眼球球壁只需通过三个很小的针眼(直径为0.5毫米),所以套管拔除之后切口能够自行封闭,不需要缝合,创伤很小。微创玻璃体的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早期,微创玻璃体美国的Machemer博士开始应用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术以来,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 Machemer起初使用的是17G(玻切刀头直径1.5mm)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多功能仪器。微创玻璃体的这种仪器需要光纤维袖套,需要做2.3mm大小的巩膜切口。1974年 O’Malley 和Heitz设计了较细小的玻切刀头,其直径为0.9mm(20G), 这种损伤较小的三通道20G玻璃体切割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1996年加拿大McGill大学的Chen博士采用了经过巩膜自闭式隧道切口进行的玻璃体切割术,是减少手术损伤和缩短手术时间的一种探索,这种方法能避免插入和拔除巩膜塞,防止眼内灌注液体外流或气体逸出,维持眼压,取出器械后手术巩膜切口自闭合,不需要缝合,结膜切口可以通过烧灼的方法封闭。这种方法被很多学者采用,并进行了改进,但是手术时仍需要做白眼球表层组织的切开,损伤仍较大,操作也比较费时,没有达到真正的微创化。 2001年美国南加利佛尼亚大学的Fujii博士和他的同事设计了一种25G(玻切刀头直径为0.5mm)显微手术系统,即经结膜免缝合的玻璃体切割术系统(25G TVS)和系列的与之配套的手术器械,并于2002年10月在美国《眼科学》杂志首次报道了他们应用该系统取得成功的初步经验,这标志着玻璃体切割手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微创玻璃体的使玻璃体切割术达到了微创化,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