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诊疗 > 针灸大全 > 正文

胃下垂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2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概述】
 
    胃下垂系一种胃位置异常所致的病症。以腹胀(食后加重、平卧减轻)、恶心、嗳气及胃痛(无周期性、节律性、疼痛性质与程度变化很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导致的原因与先天性无力型体质或后天腹壁松弛、腹压降低等因素有关。以30~50岁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现代最早明确提出以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是承淡安所撰之《中国针灸学》(1955年),提倡用温针或温针加灸治疗,取胸背部腧穴并要求持续久治。临床报道,则直到60年代才陆续出现。强调针刺手法或配合中药[1,2]。至70年代,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报道大为增加,并采用芒针透刺、穴位埋植、穴位注射及电针等,使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从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实践的增多,已初步揭示了一些临床规律,表现在:穴位经筛选后,已由繁归简。目前,用穴范围不广,穴位配伍变化不多,多以常规主穴与辅穴配合,反复轮流(或分组)治疗,直至获得疗效;针刺手法上,以透穴多、刺激量大、进针深为特点;强调综合治疗,如针灸配药物,针刺加共鸣火花穴位刺激、针刺加腰封、耳针与穴位注射等,使疗效趋于稳定。综合各地报道,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有效率在85%以上。
    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机理研究也得以开展。已发现,针刺某些穴位和动用一定手法,可使胃电频率和幅值增高,对胃运动有兴奋作用,使胃紧张度上升;针灸能增强胃平滑肌张力,从而使胃下垂的值和度有相当改善。针灸的这些作用主要通过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中枢,及胃肠道ADUD系统[3]。国外学者也观察到,针刺家兔足三里能增加胃的运动,在轻度麻醉或切断颈部迷走神经的情况下,针刺仍有这一作用,只有在深度麻醉下才消失。因此认为针灸这种效应是通过神经系统产生的,并与下位中枢有关[4]。
 
【治疗】
    芒针
    (一)取穴
    主穴:巨阙、剑突下1寸。
    配穴:承满(右)、鸠尾。
    (二)治法
    仅取常用二穴,如主穴无效,则改用配穴。每次仅取一穴。选28~32号7~8寸长之芒针。患者平卧,放松腹肌,调匀呼吸。巨阙穴刺法:针尖快速入皮,使针体沿皮下直剌至左侧脐旁肓俞穴处。然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角慢慢上提,以术者感到针尖沉重,患者感到脐周与下腹部有上提感为佳。如无此针感,宜出针重新进针,或在剑突下1寸处进针。提针速度宜慢,第一次要求20分钟,以后可缩短为3分钟。剑突下1寸刺法:以28号8寸毫针,迅速入皮,与皮肤30°角沿皮下刺至脐左侧0.5寸处,待出现上述针感后,改为15度角,不作捻转,缓慢提针40分钟,出针前行抖动手法10~15次。针后均平卧2小时。
    右承满穴刺法:28号7寸芒针成45度角速刺至皮下,直透针至左侧天枢穴。待有沉胀感,先大幅度捻转7~8次,然后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住。边退针,边提拉。病人有上腹部空虚、胃向上蠕动感。此时医者可用手压下腹部,往上推胃下极。退针时宜慢,每隔5分钟将滞针松开,退出全程之1/3,再向同一方向捻转,使针滞住。如此,共分3次,将针退出,共提退15分钟。最后,将针柄提起成90度角,抖针7~8次后,出针。用胶布在髂脊连线前后固定。嘱病人仰卧30分钟,再向右侧卧20分钟,最后复原位躺2~3小时。每周1次,共治3次。一般不超过10次。鸠尾穴刺法:先令患者卧于硬板床上,在脐左下方相当于胃下弯部位找到压痛明显处,作为止针点。以32号8寸芒针,从鸠尾穴速刺进针,沿皮下边捻针,边进针,直达止针点。之后,右手持针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当针柄沉涩感时,将针缓缓退出,须使针下始终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同时,左手虎口托住胃下极,用力缓慢上推。患者可有胃上升感,当提至离皮下约2毫米时,将针再作逆时针方向捻转,左手拇指按压住针尖,右手将针垂直抖提3~5次出针,针刺提退过程约10~15分钟。针后平卧3小时。20天左右治1次,3次为一疗程。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针灸治疗功血
下一篇:流行性出血热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