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诊疗 > 中医拔罐 > 正文

[针灸]拔罐疗法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22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3.闪罐:吸拔后即起去,反复多次。即将罐拔上迅即起下,再拔上,再起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上。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

    4.留罐:吸拔后留置一定时间。即拔罐后,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瘠薄处,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5.推罐:又称走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处,如腰背、臀髋、腿股等部位。须选用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平滑,玻璃罐最好,先在罐口人涂一些滑润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向按,前半边不用力略向上提,慢慢向前推动,如此上下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十次,至皮肤潮红或郁血为止。

   (三)以综合运用分类

    1.药罐:用中药煎煮竹罐后吸拔,称煮药罐。或在罐内存贮药液,称贮药罐。

   (1)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 拔于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病等症。常用药处方为:麻黄、蕲蛇、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6克。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或玻璃罐内事先盛贮一定量的药液,药液量约为罐的2/3~ 1/3,使吸在皮肤上。常用药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常用于风湿病、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2.针罐: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的部位施行针刺,待有痠、胀、重、麻等得气感后,留针原处,再以针刺点为中心拔罐。多用于风湿痛。

    3.针药罐:在留针过程中,加拔药罐。即先针刺,得气后留针,再以针刺点为中心,加拔药罐。

    4.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皮肤针等刺出血后加拔罐。即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叩刺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拔火罐。适用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禁忌症」

    孕好、妇女月经期、肌肉枯瘦之人、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精神病、水肿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以及眼、耳、乳头、前后阴、心脏搏动处、大血管通过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发过多的部位等,均不宜用拔罐疗法。

    「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痉挛等证,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突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2.使用火罐法和水罐法时,要避免烫伤病人皮肤。

    3.针罐并用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5.拔罐后一般局部皮肤会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斑,此为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由于留罐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皮肤水泡,小水泡不需处理,但要防止擦破以免发生感染;大小泡可用针刺破,放出泡内液体,并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
上一篇:水罐
下一篇:拔火罐治哮喘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