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理论 > 中医基础 > 正文

中医怎么"看"病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22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临床医学经典。它系统创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其中以六经辨证治疗伤寒,以脏腑辨证治疗杂病的,使中医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辨别病"证"是不是准确,直接关系到用药处方的效果。
    当代名医蒲辅周先生,曾治疗两个消化性溃疡的病人。一位38岁的男子,有胃溃疡和胃出血史,近期由于劳累过度,加上路遇大雨,喝了一点冷葡萄酒,突然吐血不止,急忙送到医院治疗,经西医治疗两天后,大吐血仍没有停止,恐怕引起胃穿孔,决定立即手术。患者家属有顾虑,半夜请求蒲辅周处方止血,蒲老用张仲景的"侧柏叶汤"三味药让病人煎服。第二天,病人吐血渐止。蒲老在前方基础上,加了西洋参、三七,又调理了几次。治好了病人的溃疡病,以后没有再复发。又有一位42岁男子,患有十二指溃疡已经13年,大便潜血阳性,脘腹疼痛,空腹时更是疼痛难忍。曾找过多位中医诊治,都没有什么效果。后来请蒲老治疗,蒲老给他开了张仲景的四逆散合左金丸,后又进行几次药物加减,彻底治好了他的溃疡病。
这两个病例,都属于西医所说的消化性溃疡病,但蒲老根据不同的病情,区分两者属于不同的"证",一个是胃寒血瘀伤络证,一个是肝胃不调兼湿热证,所以分别用了温通胃阳、消瘀止血和疏肝和胃、清利湿热的方法,因此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中医看病是直观的、形象的,重视直觉体悟的认知方法。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不是从解剖形态出发,而是从功能出发。与动态功能相比较,实体的结构形态是不重要的。比如说中医讲"脏象"而不讲"脏器",讲"气""阴阳"而不讲"形",讲"经络"而不讲"神经"。中医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非有实体结构,"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脏象"、"气"、"阴阳"、"经络"主要是通过直觉体悟感知的,不是由实证、实验方法得出的。"脏象"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而是指功能相同、时空节律形态具有同步性、全息性和一组动态结构。如中医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左肝右肺",这并不是指肝在左边、肺在右边,而是指"左"与"肝"都具有上升的阳性功能,"右"与"肺"都具有下降的阴性功能。"经络"主要是循经感传的认知固化的产物。中医在诊断、辨证上更体现了这一特点。望闻问切四诊是一套由表知里的诊断方法,通过对脏器经络的功能性变化的感知,把握疾病发生病因、病变机理。中医诊断辨证是否高明与这个医生认知、感悟能力的高低有密切关系。
    一些心脏病患者凌晨三四点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了,这是因为三四点正当寅时,一年之中正月建寅,是万物复苏生发的开始,一日之中寅时身人体也是各部开始由静转动,各部分对血的需求量都开始增加,从而加重了心脏的负担,这就是许多心脏病患者死于凌晨三四点的原因(西医大概也不懂为什麽死于这个时间)。由于各部位对血的需求量增加,相应的脑子得到的血减少了,脑中血清素少了,就造成了失眠。但是喝一杯浓咖啡后,很快又睡着了。咖啡是公认的兴奋剂,怎麽倒变成了安眠剂了呢,对此西医是不懂也决不相信的。咖啡起兴奋作用这没错,但西医不懂咖啡味苦,苦入心,它首先兴奋了心脏,增加了脑的供血量,从而增加了脑中的血清素,所以就又睡着了。以西医的病理药理为指导提取有效成分的"中药"制剂,就是实实在在的消灭中医了。中医的病理药理都不存在了还有中医吗,这样的"中药"怎麽还能叫中药呢!取消了中医的病理、药理,消灭的不仅仅是中药而是整个中医。这是明摆着的道理。
    现在感冒、流感已是老百姓承受不了的灾难,最少要花几百元,动辄上千元。本来按传统中医理论、经典方剂治疗,不超过三剂药,用不了两元钱,就好了。近两年我为亲戚朋友治疗流感都是如此,而且多数只吃了一付药、不到五毛钱就好了。那为什麽非要叫老百姓花几百元上千元,而且一个星期都退不了烧呢?原因是认为传统中医说感冒是因为着凉,治疗原则是解表散寒不科学。什麽是"凉",找不着物质基础,做不出定量分析。几千年中国老百姓凭经验总结出,着凉就容易感冒、发烧,英文中没有感冒这个词汇,就叫着凉,(got cold)。可见外国人从古代也就认为感冒和着凉密切相关。感冒、流感是因为感染了细菌、病毒这没错,但"着凉"总不失为诱因。因着凉伤害了人体的抗病机能而导致感染细菌、病毒,总是应该去研究的。不去研究就把中医的理论、治则一棍子打死,总不是科学的态度。硬说中医花几毛钱、不超过两元钱,三天之内就能治好病的理论和治则说成是落后的和不科学的,而花上千元、一个星期都退不了烧的反而是先进的科学的,无论如何是说服不了人的。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