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理论 > 藏象学说 > 正文

脏象及脏腑证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0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主证]以胸、胁、腹部胀痛为主,时轻时重,走窜不定,嗳气或矢气后痛减;肝气郁结可见情志不舒,两胁窜痛,或乳房胀疼、月脂不调等;脾胃气滞可见腹满胀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治法]理气、行气。

    [常用方药]肝气郁结用疏肝散、逍遥丸,药用柴胡、香附、郁金、青皮、川栋子等;脾胃气滞用枳实导滞丸,药用木香、砂仁、白莞仁、枳实、厚朴、槟榔等。

    3.气逆

    气逆证为气机升降失调,是指气应下降而反上逆所产生的病变。临床以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为多见。

    [主治]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

    [治法]理气、降气。

    [常用方药]肺气上逆用苏子降气汤、药用苏子、莱菔子、前胡等;胃气上逆用桔皮竹茹汤或旋复代赭石汤,药用桔皮、半夏、竹茹、旋复花、代赭石、沉香等。

    二、血

    (一)血的概念

    血是运行于脉管中的红色液体,是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通过气之推动,循着经脉运行全身,以维持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

    (二)血的生成

    血液的主要来源,是由脾胃所摄取的水谷精激,化为营气,经过肺的作用,贯注心脉而成为血。《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受气取计,变化而赤,是谓血”。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此外,肾取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能生髓,髓可生血,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三)血的功能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不断地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的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血主濡之”就是此意。因此,若血不足,便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虚的病理变化,出现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毛发干枯、肌肤干燥、四肢麻木等症状。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充足,才能神志清晰,精神充沛。正如《灵枢·平人绝谷》中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若血虚,则神无所养,常会出现惊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病症。

    血和气的关系非常密切。血的生成和运行,有赖于气的化生和推动,故称“气能生血”,“气为血帅”;而气的生成和作用,亦有赖于血的滋养,且气必须依附于血,才能运行,故又称“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这些都是说明气血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病理上,也常互相影响。《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如气滞可导致血瘀,气虚可引起血虚,反之亦然。

    (四)血病证治

    血的病证一般分为血虚、血瘀和出血。

    1.血虚

    血虚证是指机体内血液亏虚所引起的证候。

    [主证]面色苍白,唇甲色淡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乏力、手足发麻,舌淡,脉细无力等。

    [治法]补血,亦可与补气、补肾法同用。

    [常用方药]四物汤、人参养荣汤;药用当归、白芍、熟地、何首乌、丹参等。

    2.血瘀

    血瘀证是指体内血流不畅,经脉受阻,血液瘀滞所引起的证候。

    [主证]局部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或有肿块,或见出血;全身性血瘀证,一般多在久病或重病时出现,可见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等。

下一篇:藏象学说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