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医药史料 > 正文

从“独善其身”到“则为良医”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24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摘要:明朝晚期,政治腐化,此背景下的科举亦难脱此藩篱。从而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理论得以片面发挥,而作为此理论的贯彻者“士”对社会关注的焦点移向个体,情愿或不情愿地转入与现实政治疏远的行业,而另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儒家理论则予此提供了一相当成熟的契机。


    有明一朝,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总结时期。社会诸元素发展到此一时期均凸显纷繁复杂、头绪万千的特点,当然良莠掺杂。所不幸的是此一时期并未完成去粗取精的任务,从而出现“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1]的情况,此一限制表现在政治上则为整体政局之无出路,而表现在作为个体之“士”上则为内心思想冲突的加剧。“士之仕也,犹农之耕也。”(见:《诸子集成·孟子正义·卷六·滕文公下》,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仕”是中国士人生命价值之依托和生活之出路,但由“士”到“仕”之中间环节“科举”这一相对外化的客观制度成为“士”无法摆脱的外在生存环境,而当整体政局恶化时,此一具体制度亦难脱此藩篱。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乃在客观环境固定的情形下,个体对于其所能作出之反应。至于孰“达”孰“穷”,对于士人来说,在“学而优则仕”的儒家说教下,科举成为鉴定“达”或“穷”的唯一标准。明初,统治者竭力加强中央集权,在此目的下展开形式上的八股取士和内容上的“四书”、“五经”以及程朱之学,有效地限制了士思想发挥的空间。为了推广此种于统治者来说所谓成功的模式,广建学宫的同时,又放松对入学资格的限制。此一政策的实施出于加强中央集权之目的,但其实施又是以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为后盾的。晚明时期,政局混乱的一大特征即为此一后盾的腐化和弱化。士对科举抱有的希望愈见淡化,个体比较主动地思考和权衡外部环境“有道”的可行性以及谋算个体“达”之成功率的大小。科举本身存在的弊病亦在客观上加强此一趋势。据刘晓东所引美国学者James B.Parsons教授对明代诸朝官员的任期状况分析,广建学宫与放松入学资格的限制导致“比屋为子营入学,簖簖惟恐后时矣”[2]的情况,应试人员远远超出政府所需人数,这必然导致录取比例的低下,致使官僚体制循环的壅塞与流通渠道的不畅。另一严重后果则导致士对科举制度更加灰心,甚至出现背叛心理,即直接威胁国家政权,正德时太平石隶县生员章仁就因“屡试不中,遂聚众将为乱”[3]。相对温和的做法则为远离这一无望之地,转入与“独善其身”相关连的行业。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此为中国古代士最基本的生命情调与生存方式。晚明时期,在此种生命情调与生存方式支配和现实政治生活环境恶劣催迫下,归隐成为政治生活中相当普遍的现象。此一现象是对建功立业和个人价值之自我体现、社会责任和个人自我关怀的重新认识,在天下“无道”和个体“穷”的前提下作出的无奈选择。

    虽归隐之士古已有之,各朝代均有其人。但作为一种时代潮流而出现则实属反常,如果此种反常出现在与其相对立的群体当中,即活跃在官场上的士来说,则更能说明天下“有道”、个体“达”之不现实性,从其心理路程的转向更能说明晚明社会的不可为性。针对这些官吏,袁中郎曾分为三种类型:“上之有吏才,次之有吏趣,下则有之以为利焉。”[4]对于第三种以吏作为手段谋求自身商业价值的官员,在晚明时期此种人为数不少,从此折射出晚明整个官场精神面貌的颓废和“达则兼济天下”为官思想的沦丧。晚明官俸极少,作为当时以清高自守的思想家李贽,虽官居姚安知府,仍未能出色地担起养家糊口的基本责任。而“有之以为利焉”者虽可以抛开一切政治良心而攫取自我利益,但由于新经济因素的出现,某些地方已是“合郡之士,半为商人”(见:李象鹍著《棣怀堂随笔·卷二》,湖南文蔚堂藏版道光刻本)。政治上背叛的心理谴责、现实政治的风险以及商业利润的诱惑,都使他们放弃仕途,“士而商”已为时人所认可的转型模式。当“仕”不再成为“士”谋生的唯一手段,对于此类官员来说,官场已毫无吸引力。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