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脾的色泽

    古代医家多形容脾的色泽为“色如马肝紫赤”(《医贯》[5])、“血盛则深紫”(《难经正义》[15])等,与现代解剖学上描述“脾呈暗红色”基本一致。但亦有“黄当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素问·五藏生成篇》[16])、“脾横复于胃,色如缟映黄”(《遵生八笺·服五牙法》[17])等论述。根据五行学说,脾属土,土色黄,故此处脾色黄并非指脾脏本身的颜色,而是为了与五行学说相呼应。后世医家崇尚经典,重道轻器,未亲自解剖证实就沿袭了《内经》的说法。

    脾的大小、重量

    早在《难经·四十二难》中即有“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的论述,[18]若按战国时期度量衡制换算,则脾重约564.9g,散膏重约129.12g,脾长约13.825cm,宽约8.295cm.(战国至汉,一两合今16.14g,一尺合今27.65cm。[19])而现今脾脏重约100~250g,长约11~13cm,宽约7~8.5cm,长宽比约为5:3;胰腺重约82~117g,长约17~20cm,宽约3~5cm,长宽比约为5:1。[20]就重量而言,无论是现代的脾还是胰与《难经》所记载的脾都相去甚远,但散膏与西医胰腺重量接近;从尺寸大小与长宽比上比较,《难经》之脾与现代之脾较接近。而《脾胃论》中提及:“脾长一尺掩太仓”,[21]按金之制换算约为30.72cm,[19]与现胰脾总长接近。《难经正义》云:“(脾)形长方而扁软,重约六七两……其大小变态不一,食过饱则胀大,饥时则小,若患疟或热病,有胀大十余倍者。”[15]按清之制换算约为223.8-261.1g(清时一两合今37.3g[19]),又于今之解剖脾重量较接近。出现如此差别,既有解剖个体生理差异的原因,亦可能有病理性脾肿大的原因。

    脾的位置

    1.脾位于右说:《素问·刺禁论》提及“肝生于左”,[16]而《难经·五十六难》亦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18]故《烟萝图》及李炯《黄帝八十一难纂图句解》的正面及背面图均示肝左脾右。[11]《医旨绪余》中沿袭了以上观点,认为“脾系在膈下,著右胁,上与胃膜相连”。[22]程文囿亦云:“脾位居右,其气常行于左。”(《杏轩医案》[23])

    2.脾位于左说:杨介《存真图》、明代《循经考穴编》所载《欧希范五脏图》及日本《顿医抄》等均示肝右脾左。[12]《医学入门》曰:“微着左胁于胃之上”[7],赵文炳在《铜人针灸明堂图》中提到“章门穴,乃脾之募也,直脐旁季肋端;在背则脾俞,在十一椎下,是脾之部位也。”《医事启源》称:“脾者……位左胁下。”[8]王宏翰亦云:“脾之系者,自膈正中,微近左胁。”(《医学原始》[24])

    3.脾位中央说:最早可能由《灵枢·经水》提出“脾位中央而灌溉四旁”之说。[25]《卫生宝鉴》云:“脾者土也,应中为中央,……,治中焦。”[26]《医学入门》亦曰:“脾居中脘一寸二分,……,脾居一身之中央,故曰黄庭。”[7]《素灵微蕴》提及“五脏之部,……,脾位于中”。[27]值得注意的是虽同为“脾位中央说”,说法却不尽相同。如:“脾长一尺掩太仓”(《脾胃论》[21]),“脾正掩脐上,近前,横复于胃”(《遵生八笺》[17])。似乎指的是胰。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肝脾左、右、中央之争”的原因可能有三:1.五行学说的影响。从五行学说角度,肝属木主升,故位于左;脾属土居中央。故而推测肝在左,脾居于右或脾居中央。2.众多医家“轻解剖,重思辨”,未真正从解剖入手观察实体,而是从功能反推实体所处位置。如唐氏所说“宋元后脾图居于右,西医图居于左,考《淮南子》已有脾左肝右之说,但脾之应脉,实在右手,盖其功用实归于右也”。[14]3.受古代“尊经崇古”思想影响,后世医家对某些经典论述不加证实,盲目转引。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