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服食金丹的起源及其在魏晋和唐代的盛行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1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关键词:金丹 服食 道家 魏晋南北朝 唐代

    摘要:服食金丹是道教继承中医和仙方道的服食思想及方法发展而来的修仙的主要方法之一,即服用某些金石类药物以求延生乃至长生不死的方术。此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这两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二度掀起服食的高潮,从历史实际和现代科学的角度审视,炼制丹药对人的延年益寿是没有意义的,但客观上对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是我国制药化学的开端,在今天仍有其药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服食金丹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二度掀起服食的高潮,是我国古代独特而有趣的一个现象。同时,炼制金丹给中国古化学史和古医药史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源于先秦

    服食金丹起源于道家,道家以“重人贵生”为其哲学基础,认为人应当积极主动地生活,重视身体和热爱生命,道家不向往来世天国的永生,而是直接追求现世人间的长存[1]。养生既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实践,也是后世道教徒的宗教行为。道家希望通过养生,因修得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达到“肌肤如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之《逍遥游》和《齐物论》),与天地永存的境界。

    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道家不断探索,努力发掘,形成了一套包括“守一、存思、导引、吐纳、胎息、服食、内丹、房中、起居”在内的独特的养生理论[2],“服食金丹”是其中一个尤为独特的方面。

    金石药,即以某些金属如铅、汞、金、银,或石料如钟乳石、云母、硫等作为原料单味的或合成的药,也叫金丹。《神农本草经》上曰:“食石者,肥泽不老。”《神农四经》上曰:“饵丹砂、雄黄、雌黄、云母,各单服之,皆令人长生飞行。”[2]道家认为金丹原料采自天地之间,丹砂可治身体五脏百病,久服通明不老;水银久服神仙不死;空青、曾青服之轻身延年,不老;石胆炼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金性不腐败,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3],故服食可以长生不老,羽化登仙,达到道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风行于魏晋

    服食金丹在魏晋的盛行是与特定的历史人物及历史背景分不开的。

    魏晋时期的葛洪作为神仙道教的主要人物,主张修炼成仙必须服用药饵。他将药分为三品,上品即为金玉矿物类,包括贵重的金银珠玉等及炼丹之法[4]。葛洪之所以认为金丹为“仙道之极”,乃由五谷之养人,草木之愈疾而联想类推的结果。五谷、草木均为易朽之物,“烧之即烬”,尚且能够活人延年,而金丹等“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5]他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说道:“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药,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外物以自坚固。”[6]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葛洪对炼丹进行了探索,炼出了大量汞制剂的丹药。

    在魏晋南北朝这充斥着动荡和流离失所的三百多年间,人们表现出强烈的逃避现实的愿望,渴望超脱世俗,崇道事佛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沉迷于隐逸清谈,老庄哲学倍受时人推重。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玄学”这一哲学思潮。“玄学”即是对《老子》、《庄子》、《周易》这三玄的研究与解说。玄学家大都是所谓的逸士名人,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举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清谈玄学成为高门大族等有闲者的点缀[7],或则虚浮夸诞、故作姿态,或则故弄玄虚、钓取禄位功名,感叹人生短暂,散论养生原理以期万寿无疆。受神仙道教炼丹长生及方士术人纵欲生活的影响,他们大食五石散,即以石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矿石炼成的内服散剂[8~10]。所用药物均大辛大热,服之后药性发作,全身发痒,身热心烦,坐卧不宁,使人性格暴躁、狂傲,须“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谓之寒食散),或“宽衣大帽,四处游逛”(谓之行散)[5]。所以玄学家们多宽衣博带,放荡不羁,以食五石散为荣。风沿波接,名人学士,降格趋时,服食之风越刮越烈。虽然服食之后会因中毒致发背、发狂、暴热,轻则偏废,重则丧生,晋哀帝司马丕及贵族中的裴秀即死于此。但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人们仍是趋之若骛。据医家皇甫谧记载,有的“舌缩入喉”,有的“痈疮陷背”,有的“脊肉烂溃”,以致丧命[11],他自己也落入窠臼,“又服寒食散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可见服食金丹在当时泛滥之广,流毒之深。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