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陶弘景在《集注》序中说明:“以《神农本草经》三品,合365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365,合730种”。[1]这里清楚地说明《集注》是由《本经》药和“名医副品”药合编而成。《嘉祐本草》序言:“然旧经才三卷,药止365种,至梁陶隐居,又进名医别录,亦365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2]这是道明《集注》中的“名医副品”,即“名医别录”。《新唐书》于志宁传中提到于志宁答皇帝问时说:“别录者,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所记,言其花叶形色,佐使相须,附经为说,故弘景合而录之”。[3]这也表明《集注》中的“名医副品”即“别录”。
通过勘比及质疑,可知《别录》不是单独的一部药书。《嘉祐本草》序中明确提出:“凡陶隐居所进者,谓之名医别录”。[4]
三、结语
历代医家治本草书,将《本经》药与《别录》药用两种不同的字色表示,是因为《集注》是由《本经》药和《别录》药组成,否则,两者就难以区别。《开宝本草》序言:“梁·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朱墨杂书,时谓明白”。[2]为使《别录》药区别于《本经》药,“别录”一词突出地表现在历代本草书中,这也是将《别录》误为单独部书的原因之一。
对《别录》与《集注》的争鸣,应划句号。广义讲,《别录》与《集注》是同一部书;狭义而言,《别录》是指《集注》中的后半部书。而梁代陶弘景作《集注》以前所言的“别录”,是指魏晋时期多位名医在《本经》上增录的资料,即“名医副品”,或谓“附经为说”。这一结论首先应归功于尚志钧先生的苦心辑佚工作。如果没有《别录》和《集注》两辑本面世,这一疑团将难得澄清,争鸣也难以休止。
至于《别录》与《集注》两辑本的体例,当然应以《集注》接近于陶氏原著。
参考文献
[1]马继兴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第1版.南昌:江西科学出版社.1988:336。
[2]唐慎微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卷1,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5。
[3]欧阳修编.新唐书,卷104,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4003。
[4]同[2]25。[5]同[2]28。
湖南溆浦卫校(湖南,419300) 王林生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