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男科 | 妇科 | 骨科 | 耳鼻喉 | 肛肠 | 泌尿 | 不孕不育 | 皮肤病 | 口腔 | 肿瘤 | 糖尿病 | 眼病 | 性病 | 肝病 | 心血管 | 更多 |
![]() |
《金匮玉函经》等于《辨伤寒》?
钱超尘先生在《伤寒论文献通考》中言:“《金匮玉函经》在东晋以前称为《辨伤寒》,在东晋葛洪以后,称为《金匮玉函经》”(第44页),也就是说《金匮玉函经》和《辨伤寒》是同一本书,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即《金匮玉函经》等于《辨伤寒》。笔者对此也有疑议。
钱超尘先生在阐述仲景著作源流关系时已考证出:《隋志》中已有《张仲景方》十五卷和《张仲景辨伤寒》十卷并载,这说明《辨伤寒》在隋之前早就离析出来了。据其论述,此书可能在《张仲景方》撰次以后不久即析出。而《金匮玉函经》,到《宋史·艺文志》中方有记载:“……张仲景《伤寒论》十卷。……《金匮玉函经》八卷,王叔和集。”此处,《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并列。钱超尘先生又考证出《伤寒论》即前之《辨伤寒》,又曰:林亿等校正《伤寒论》之底本,推其原始,亦为《辨伤寒》,故《辨伤寒》作为仲景著作之伤寒部分,自析出后一直流传,经宋臣校正,流传至今。钱超尘先生在文中也一直强调这一点。至于《金匮玉函经》,其析出较《辨伤寒》晚。如《伤寒论文献通考》中记:《伤寒论》早就单独传抄流行,在其后的演变和流传过程中已不包括在《张仲景方》十五卷之内。而《金匮玉函经》在后唐长兴三年被离析之前一直是《张仲景方》的组成部分。在《宋志》中也是《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二者并列记载。可知后唐之后《辨伤寒》和《金匮玉函经》并而流行。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书出处相同,析出时间不一。应是一书之两种传本,而不是完全相等。也就是说,二者内容相似,但析出后流传体系不一。故不能说《金匮玉函经》在东晋以前称《辨伤寒》,之后称《金匮玉函经》。
马继兴先生更提出《金匮玉函经》之传本体系可能有二:其一之祖本与传世《伤寒论》同,其二之祖本为《伤寒杂病论》(《中医文献学》第121页)。“祖本与《伤寒论》同”之论据为:将《千金翼方》中(卷9~10)的《伤寒论》佚文与今之《金匮玉函经》和宋本《伤寒论》比较发现内容大同,但文字与前者更为接近。故《千金翼方》中的《伤寒论》佚文底本应为《金匮玉函经》,而三者之祖本是一致的。“祖本为《伤寒杂病论》”之论据为:唐慎微《证类本草》中引用了一种《金匮玉函经》古本,其中有5条条文即:治误饮馔中毒者方,治小儿撮口方,治小儿中蛊方,治小儿羸瘦方,治五噎心膈气方。可见此种传本中还包括杂病部分(五噎心膈气)、小儿病部分和食禁部分内容,且多为传世它本所缺者。故唐氏《证类本草》所引《金匮玉函》本之祖本当为《伤寒杂病论》。当然其内容主要为伤寒部分,仅有少量其他佚文。
由马继兴先生的考证可知《金匮玉函经》之传本至少有二,其中一种传本之祖本和《伤寒论》同,与钱超尘先生之《金匮玉函经》东晋以前为《辨伤寒》,东晋以后为《金匮玉函经》的观点相异。故《金匮玉函经》和《辨伤寒》不是一本书。
笔者以为,《辨伤寒》是从《伤寒杂病论》中早期析出的、单独流传至今的一种伤寒传本,《金匮玉函经》为后唐之际离析的又一传本,其流传体系各不相同。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周霞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