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温病条辨》白话译本商榷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关键词:温病条辨 语译 商榷

    中医古籍,文词简奥,义理艰深,学用每感不便。八十年代末,崔月犁先生倡议组织《白话中医古籍丛书》并付诸实施,《温病条辨》白话译本(孟澍江主编,中外文化公司春秋出版社1988年出版)为其中之一。该书以现代语言复述原著,通俗易懂,有利普及。然事属新创,偶有失疏在所难免。现谨就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略陈陋见恭求教正。

    一、译则刍识

    本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编译说明〉)。但无论如何,尊重和忠实于原著,乃是翻译的公认原则。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序指出:“研究科学问题的人,最要紧的是对于他所要利用的著作,学会照著者写这部著作的本来样子去研读,并且最要紧的是不把著作中没有的东西包括进去。”古籍今译也要尊循施行。也就是说,翻译只是语言不同而无实质差异,原著的一切(包括学术缺陷在内)都要全部译出,以期反映其历史的真实面目,使读者知道它确是斯人斯世的作品。其次还应看到,同一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出发,动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使观点相反,也未必就是正误的对立,这在科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此,翻译决不能对原著进行实质性更改,否则即使起古人于地下,能否赞同尚在未定之数,而且现在能否被普遍接受亦有待证实,更何况译者所论日后也可能由自己或他人加以修订,届时又当怎样置评?为说明问题,举例为证。《温病条辨》徵保序曾曰:“天地、阴阳、日月、水火,罔非对待之理。”译作:“天地、阴阳、日月、水火,无不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应该说,徵氏之论是传统认识,并无新奇和不可理解之处。译文所述“对立统一的关系”,则是现代哲学归纳,有着严格的科学规定。尽管译者可以持有那种观点,而徵氏却绝对不可能形成如此深刻见解。勉强让古人说今话,反会削弱译文的可信度。

    二、直译呈询

    直译是指古今词语的对应转换。必须注意的是,在中医学科中,大量的专业概念和术语是历代沿承的,除已废用者外,通常不宜变动。若或更改,则需含义确切并前后一致。这里试就本书〈上焦篇〉“手太阴(太阴)”的翻译作一浅析。该篇提及“手太阴(太阴)”者共29条,“手太阴”原文不动或“太阴”译作“手太阴”者10条,“手太阴”或“太阴”译作“手太阴肺经”者18条,“手太阴”译作“肺、胃,而重在于胃”者1条。表明有所区别,含义各异。何以如此,当然有其道理,因受译文限制而无法说明,但这正是读者发问之由。如第2条原文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自注云:“太阴,脏也”;“阳盛必伤阴,故首遏太阴经中之阴气”。可见“手太阴”包括“肺脏”和“肺经”在内。条文译作“大凡温病,邪由口鼻而入,所以多先侵犯上焦手太阴肺经。”仅指其一似欠妥贴。若再与〈中焦篇〉“足太阴(太阴)”全都译作“足太阴脾”相较,是说上焦太阴多指经脉,中焦太阴专指脏器,能否符合本意?又如第22条中的“名曰暑温,在手太阴”,译作“此可称为暑温,是邪在肺、胃,而重在于胃”。这里以短语对应“手太阴”是否为直译姑置不论,但一则吴氏自注阐释病机从未关涉腑,译文缺乏可靠依据;次则“手太阴”非但不能扩展及“胃”,更不能“重在于胃”;再则〈中焦篇〉第37条曾谓:“风温、温热、温疫之在中焦,阳明病居多;湿温之在中焦,太阴病居多;暑温则各半也。”既然暑瘟传至中焦没有“重在于胃”,病在上焦岂可若是?

    三、意译献疑

    意译与直译相对而言,以其不拘于古今词汇的转换而有较大的灵活性,但需准确表达,“并且最要紧的是不把著作中没有的东西包括进去。”对此取〈上焦篇〉第1条的翻译请商如次。原文曰:“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译作:“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引起的一类外感病,因这类疾病都具有热象偏重、容易化燥伤阴的共同特点,所以统称为温病。它们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多种,四时皆有,但发病时令各不相同。”对比可知,原文只界定温病所属的具体疾患,何为温病并无明示,他处亦未见及。译文对温病给予现代定义式的表述,显系意译;而所含病种则从原文,当为直译。如果肯定前者,援例可将伏暑补入作为温病之一。因该书的确载有伏暑,译者的篇首〈引言〉也是那样认为的。若谓条文缺伏暑而不能增添,那么“温病者”的意译同样难以立足。另外该条自注有“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之述,译作“如盛夏炎暑,最易形成暑热病邪,感受此种病邪,引起壮热、汗多、渴饮等症的,就称为暑温。”考本篇第30条云:“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同篇第22条自注谓:“若纯热不兼湿者,……不得混入暑也。”译文所述则系“纯热”,而篇首〈引言〉却将暑温归于湿热为温病,究竟何者为确?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