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文献研究 > 正文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0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与叶天士齐名的薛生白著有《温热病篇》,其学术观点,基本上与叶氏一致。薛生白,名雪,苏州人。

    从此,研究温病学说的医家渐多,具有代表性的当推吴鞠通和王孟英两氏。

    吴鞠通,名塘,江苏淮阴人。他继承发扬了叶天士的学说,并参考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书籍以及历代医学家的学术思想,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公元1798年(清王朝嘉庆3年)写成《温病条辨》,把温病的证候分为上、中、下三焦论治,它标志着温病的病情进展和变化形式。如上焦证候,多属呼吸系病变;中焦证候,多属消化系病变;下焦证候,多属机体抵抗力减退而形成一系列的虚弱病变。吴鞠通还创制了“桑菊饮”、“银翘散”等著名方剂,直到今天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疗效可靠。

    鸦片战争以后的清代医家王孟英,名士雄,浙江海宁人。在太平天国革命战争时期,迁居上海。他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的理论为“经”,以叶天士、薛生白等诸家学说为“纬”,在公元1852年(清王朝咸丰3年)编写成《温热经纬》,是一部综合温病学说的资料汇编,后世学医的人们可以从这部书里得到比较全面的温病学说起源和发展知识。

    温病学派形成以后,多少年来引起了医家们在“伤寒”和“温病”之间的学术争鸣。公元1720年,张志聪著《伤寒论集注》,说是“医理阐自轩歧,伤寒撰本灵素,千百方书皆属旁门糟粕”。公元1732年,程国彭著《医学心悟》,他说“仲景论伤寒,而温热温疫之旨有未畅”。也有认为治病的辨证、处方、用药,须要因地、因时、因人的体质不同而灵活运用,如在公元1825年,章虚谷著《医门棒喝》,他就说“夫治病者,必审其现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药随病变,朝夕不同,惟求其当而已”,又说“气化流行,变迁靡定,人生禀质,南北不同”。这就比较客观。

    其实“伤寒”和“温病”两者都是处理若干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方法和原则,而温病学说的成立,正足以说明它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对疾病的诊断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是更加丰富了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内容。

本文由【中医诊疗网】整理:www.zlnow.com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