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习 > 医药文化 > 中医文化 > 正文

真正的中医基础!——自学必看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16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中医基础

    近来 我在应付考试,美其名曰【闭关】。好久不见,很想念大家。昨日出关,神清气爽,恰逢学医七月期满,略有感慨。现在复论中医基础,吐血自荐!

    我已经在 《儒释道学医》《大医国手》以及诸多和网友的交流帖中,透露了一点——中医需要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支持,就像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大家都知道国粹是京剧,实际上,关联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并非京剧而是中医!中医才是真正的国粹。中医人,就是国粹人!愿意为之奋斗一身者,必须以弘扬国粹为己任,需以传统文化之精髓为基石。

    中医从巫术起家,从心理安慰起家,到心理治疗,到身心治疗——这些都是上古中古时代个别人的本领。直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彰其道,(佛学是外来的东西,那时候还没有,是纯粹的传统文化)中医才有了“主心骨”,才大发展起来。有一种说法,《神农本草经》得以流传是因为始皇帝陛下对然焚书坑儒,但是“医、易之书不废,故《易经》《本经》得以流传”

    前汉,治国思想就是“黄老学说,无为而治”。于是《黄帝内经》这个超级经典就有了土壤。从君王到黎民,大家的思想都很统一,《内经》的思想才得以“贯彻”,或者说中医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确立起来的。医学成了独立的学科,也有了自己的纲领。

    后汉三国,战乱分起,有了理论支持的中医得到了临床实践的大舞台,扁鹊仲景之后。理法方药俱全,而望闻问切详备。但是这时候的中医,个人都有师承,医术都是靠师徒相授,口口相传,故而望闻问切的顺序是这样的(《伤寒论》中往往脉诊在最后,而望闻之诊在前)

    从两晋到唐朝,由于“科技”的发展,至少在造纸术的发展下,医术有了新的载体,也就是书籍——容易携带,便于流传的“纸媒”。这也就是在晋后唐前的战乱中,中医得以延续的重要保证。

    同时在唐朝的时候,释家(佛家)开始对朝廷有影响,进而对医学有影响,中医的多元化进程开始了——易医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书籍的普及,使得儒生们能够阅读到大量的“子曰诗云”之外的东西,包括医学书籍。唐朝的儒家,佛家之鼎盛,使得医学更加昌明(儒医 易医 佛医)。

    宋朝,尤其是北宋,道家的风气又上涨了——前朝的唐人喜欢佛,推翻唐的宋人喜欢道,这个似乎并不难理解。于是,儒释道三家在宋朝的时候平衡发展,而医学也成为了一门成熟的学问比如说《局方》,就是政府行为,就像是建立了“卫生部”一样,医学形成了真正的体系。

    提到金元,大家都会想到四大家,为什么呢?因为当从南宋开始,时局就越发混乱,即便到了元朝,也就是昙花一现90年,也就是祖孙三代人的时间。中医的继承,受到了破坏,或者说 像《局方》那样的“政府工程”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派的精彩分成。

     明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发展阶段——主要是当时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渐渐开始融合,中医的舞台更加宽广。特别是政府部门注重对于前人知识经验的总结,使得医家对几大经典的注解,达到了一个高峰!不过社会稳定了,崇尚武力的兵家,崇尚变革的道家,都要让位于相对保守的佛家和儒家,这是明朝衰败的原因,也是医学【守成过多,创新不够】的原因

    清朝,虽然是满人的天下,但是清初战乱不久,对社会的破坏性不大,而且满人皇帝也愿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那么像《康熙字典》,《四库全书》这样“集成学问”的政府行为,有了经济基础,也有通行的必要——收天下士子之心,就是让知识分子有充分的舞台。这也就是清朝名医辈出的原因

下一篇:饥饿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