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中药 > 中药知识 > 中药常识 > 正文

黄芪甘温补气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1.甘温益脾治虚劳

  本品原名“黄耆”,李时珍解释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养之长,故名。今俗作黄芪。”其性甘而微温,归脾肺经,功能补益脾肺之气,且尤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之要药。适用于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因其补脾益气之中,又能升阳举陷,故又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每与人参、升麻同用,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治肺气虚弱,咳喘日久者,可与人参等同用。仲景治疗虚劳里虚证,见少气懒言,神疲体羸,面色不华,脘腹拘急不舒,或挛急痛较重,自汗脉虚,治用黄芪建中汤。方中以小建中汤甘温补虚,和中缓急,调和阴阳的基础上,再加一味黄芪,增强其益气温中,补虚缓急的作用。

  2.益气帅血疗中风

  中风者从年龄来看,“凡人年愈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李东垣《医学发明·中风有三》)。或有以“风”、“痰”、“瘀”、“火”立论者。诚如《杂病源流犀烛》所云:“曰火,曰痰,总乎由虚,因为中风之根。”故本病“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元……实因气亏得半身不遂”(王清任《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论述》)。王清任根据元气亏虚,气不帅血,血行瘀滞,以黄芪为主药,而创制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临床疗效好。其旨在“元气亏损是其本源”,“元气归并”导致“半身无力”为其主要病机。

  方中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以治其本,将方名有冠以补阳二字,配桃仁、红花等小量活血药以治其标。临床用补阳还五汤时,无论治疗缺血性还是出血性中风,必须是在恢复期,待阳亢风动已平,确属气虚血瘀证侯者方可使用。急性期禁忌,因方中黄芪大量用之有甘温助热之弊,则肝风更为*张,痰火越加上壅,反致病情加重。正如张锡纯指出“若其脉洪大有力,或弦硬有力,更觉头痛,眩晕甚,或心中发热者不可用。若正气未虚或阴虚阳亢或风火痰湿邪盛,舌质红降,苔厚腻或浊黄干燥,脉弦数有力的中风患者以及中脏腑均应禁用。”

  黄芪用治中风半身不遂,属于正气亏虚而血脉不利者,黄芪用量宜重,但开始可先用少量,一般从15~30克开始,逐渐加大。现代研究表明:黄芪有降压作用,单用黄芪口服液还能明显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小板黏附;黄芪煎剂可明显使体外血栓长度、湿度、干重减少,抑制细细胞聚集。与地龙配伍更呈现出协同效应,又能明显改善血流变各项特性,对血小板聚集也有明显抑制作用。据报道,临床用其治疗急性脑梗死,获较好疗效。

  3.固表实卫敛虚汗

  黄芪“甘温补气,禀升发之性,专走表分而固皮毛”《本草正义》,能“补肺健脾,实卫敛汗”(《本草汇言》),“入肺而固表虚自汗”(《本草逢源》)。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黄芪既有很好的补益脾肺之气的功效,又能外达肌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分,固表止汗,故可用于多种虚证所致的津液外泄之汗证,但尤以脾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最为适宜。治诸虚不足,常身汗出者,常与牡蛎、麻黄根等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方》)。治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者,每与白术、防风等配位,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治阴虚有火,发热盗汗者,常配当归、黄柏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4.益气生津止消渴

  黄芪以补气见长,能使气旺阳升而阴应,有云行而雨施之妙,以促进津液的生或与输布,达到生津止渴之效,故常用于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多与天花粉、葛根等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内热不明显者,可与生地、山萸肉等同用,如滋粹饮(《医学衷中参西录》);若脾肾两虚,精亏液耗之消渴证,亦可与山茱萸、山药同用,如消三消胶囊(王世民经验方);若气津两伤之消渴证,还可与人参、葛根等配用,如玉泉丸(《杂病源流犀烛》)。现代研究表明:黄芪的有效成分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的作用,其降血糖体现在可使葡萄糖负荷后小鼠的血糖水平显著下降,并能明显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反应。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