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中药 > 中药知识 > 中药基础 > 正文

生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6-11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一、 我国生药科学的起源和本草沿革

  人类药物知识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同时,通过反复尝试,发现了许多有生理作用的植物,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因此有"医食同源"之说。古书记载,神农氏(公元前约2700年)尝百草,用以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长期而广泛的医疗实践过程,药物知识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太古时期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便于流传和推广的作用。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张仲景、华佗等人修订前人著作而成。

  《神农本草经》全书三卷,收载动、植、矿物三类药物共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症补虚羸者,本中经;下经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以说《神农本草经》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物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陶弘景集注神农本草经),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共载药730种。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此书是《神农本草经》以后有确切著作年代和作者的重要本草文献。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逐渐增加。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苏敬、李责力等23人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增药114种,于显庆4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新本草》、《唐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可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较欧美各国认为最早的纽伦堡(Nürnberg)药典(公元1542年)要早883年。《新修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的发展亦作出了贡献。

  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随着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新的本草续有问世,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是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并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

  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此书于李时珍去世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李时珍全面整理和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的药物知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每药之下,分释名、集解、修治、主治、发明、附方及有关药物等项,体例详明,用字严谨,并长期亲自上山采药,遍询土俗,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对药物进行实地考查和整理研究,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亲身实践经验纠正了古代本草中不少药效方面的错误,使《本草纲目》一书达到新的水平。这部书在17世纪初就流传中外,曾经多次刻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对世界医药学作出了贡献,也是研究动、植、矿物的重要典籍。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中药名避讳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