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疾病大全 > 妇科疾病 > 妇科症状 > 痛经 > 正文

痛经要怎么做?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10-29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中医辨证将痛经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临床以实证多见,为妇科急诊常见病之一。原发性痛经以青春期及未婚者多见,继发性痛经以育龄期妇女多见。严重痛经者可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甚至昏厥,一般只要经血下行通畅,腹痛即可缓解或消失,痛止后患者感觉全身乏力。本病西医也称为痛经。【病因病理】 痛经病位在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多因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常见证型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阻络和气血虚弱。 1.气滞血瘀 经期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气血失和而瘀滞,不通则痛。 2.寒湿凝滞 经期饮冷冒寒,经血凝滞胞宫而致。 3.湿热阻络 湿热之邪滞留胞宫、胞脉,阻碍气血运行而致。 4.气血虚弱 久病大病失血伤气,气血运行迟缓,胞宫失养而致。 5.膜样痛经 内膜挟瘀阻滞胞宫,经血阻滞,不通则痛。 【辩证分型】 1.气滞 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经色暗红,经前乳胀,胸膺掣痛。苔薄,脉细。 2.寒凝 经行下腹冷痛,喜用热敷,经少不畅,色暗有块,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苔白腻,脉弦紧。 3.湿热 经前或经行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多,色紫红,质稠秽臭,身热口普,便秘溲赤。苔黄腻,脉弦数。 4.血虚 经行或经后下腹隐痛,喜用手按于腹部,经色淡红,神疲乏力,头晕目花,面色萎黄。舌淡,脉细弱。 5.膜样痛经 经少不畅,色暗红,下腹剧痛拒按,直至血块或内膜片排出则痛势减轻。舌暗,脉弦。 【中成药】 1.益母草膏(冲剂)每日2次,每次2匙(l~2包),开水冲服。用于经血下行不畅,下腹胀痛者。 2.艾附暖宫九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用于寒凝痛经,经净后调治。 3.乌鸡白凤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用于血虚及肝肾亏损者,经后调治。 4.四制香附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用于气滞者。 5.延胡颗粒冲剂 每日2~3次,每次1~2包,开水冲服。用于腹痛时。 6.桂校茯苓九(胶囊)每日2次,每次6克(4粒胶囊),吞服。用于血瘀偏寒者。 7.妇科千金片 每日2次,每次6片,吞服。用于湿热痛经。 【简便方】 1.化膜汤 生蒲黄10克(包煎)、血竭末6克、延胡索15克、炙甘草5克,经前2天煎服。用于实证痛经有瘀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膜样痛经等。 2.嗅法 川乌、草乌、荜菝、良姜等量研末,搐入鼻孔则痛止。经前5~6天搐人鼻孔嗅闻,每日3次,痛止停药。 3.生姜、红糖各15克(或加山植12克),经前2天或痛时立即煎服。 【注意事项】经期或经前恣饮冷食或感受风寒、淋而涉水都可能引起痛经,故经前或经期应避免冷饮,衣服要保暖,避免淋雨或游泳,可以预防痛经和防止痛经病情严重发展。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