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医痧病及其诊疗源流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2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针刺放血法:是壮族民间普遍使用的痧病治疗方法之一,多用于痧病的急救治疗。常用穴位有十宣穴、太阳穴、人中穴、百会穴、合谷穴等等,壮族民间一般采用大号缝衣针或自制陶瓷针施术。据覃氏考证,陶瓷针用治痧病是我国南方民族尤其是广西壮族人民发明的。目前仍在广西的柳州、南宁等地区流行。其取穴法多逸出内经、难经、甲乙经之外,与俗称的经外奇穴更不相牟,陶针用于治疗疾病不是遵循中医经络取穴,而是对体表分野取穴,"其刺激分野以线及面为主,较少注意一穴一针"。由于陶针治病取穴的特异,其用于治疗痧病,故使壮医痧病的疗法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挑痧法:前面已述,唐宋时期,挑痧法已受到世人重视,尔后经过不断总结提高,明清时期已逐步完善。这种疗法即是通过针刺病人体表一定部位,于皮下挤出点滴阏血或将重病症出现的皮下疹点的干枯纤维挑出,挑至不再有随针出来以治疗痧病的一种方法,也称"挑放痧疗法"。壮医常用此法治疗暗痧、闷痧、宿痧、郁痧等病症。就针具而言,有缝衣针、三棱针等;就方法而论,有挑针放血、挑针后拔罐、挑针后涂药、挑针后刮痧、挑针后洗浴、挑针后加服中草药等多种。黄氏提出,其操作依据各型痧病轻重缓急的不同可分为"浅刺、深刺,疾挑、慢挑,轻挑、重挑、摇挑"等多种手法和方式。如蚂蝗痧,症见口腔内舌底青筋凸起,用轻挑浅刺手法挑刺金津、玉液穴位,放出黑色瘀血;红毛痧症见胸脘胀闷,烦躁不安,在胸腹腰背部皮下有如疹子或蚊咬痕迹的小红点,或灰褐色斑点用深刺慢挑手法由红点之旁刺入皮下组织深层,然后将针尖向上方挑起,挑出细丝样的纤维,用刀片将纤维切断,直至挑净红点内之纤维。壮乡最负盛名的挑痧壮医是德保县已故壮医罗家安。有报道,罗氏的挑痧操作和取穴方法完全不同于中医的传统手法和取穴方法,其操作和取穴原则是"以疾病所在部位为依据,施术者先以右手中指用劲划病者患部皮肤,然后在隆起线两端或中间取穴","先针(隆起线)两端,后针中间"。由此可见,罗氏的操作和取穴方法有明显的个性风格,"与中医针刺疗法的传统手法和取穴完全不同,表明其技术不是来自中原,也不是效法中医"。在壮族民间,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太婆,连一个字都不认得,但承先辈的口传,对痧病的诊疗积累有一定的经验,懂得熟练地选用一些穴位进行挑痧。这表明,壮医挑刺痧病的经验、方法都是壮医先辈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捏痧法: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壮族民间的痧病简易外治疗法。用于痧毒流连营血之间,气机窒痹,胸胁胀满难受者。方法是施术者屈曲右手中、食二指的第二节,以关节曲突蘸石灰水或清水在病者胸、颈、背等肌肉丰厚部位用力捏扯,从上到下,以皮下出现紫黑色瘀斑为度,依次反复左右相对捏扯。根据操作分有单徒手捏疗、双徒手捏疗、捏痧器(壮乡市面有售)捏疗三种。此法多用于标蛇痧的治疗。值得一提的是,《验方新编》详细描述了南方捏痧法:"南方秋夏,痧症最多,曾见人猝病扯痧,不药立愈,其法用水拍湿结喉及两边皮上,两手臂弯皮上,两腿弯皮上,将食指、中指拳曲夹着结喉等处皮上,用力揪扯一二十下,则痧气发现,皮上露出黑紫颜色。若是毒重,则皮上必有黑紫点或有黑紫高起一道,须用瓷锋尖在黑紫处轻轻刺破皮,即流出黑血而愈",并论道"此外治易知易行之法,必有益无损,与痧药均便于行路之人。盖一面吞药,一面自己换手扯痧,立即见效。较之针灸诸方,既简便而且稳当,愿仁人君子留心焉"。鲍氏这段话,既是对包含壮医在内的捏痧疗法疗效的中肯评价,又是对壮医捏痧法的详细介绍和宣传推广。当然壮医捏痧术有如此简便廉验的疗效而引起医家的重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秉承前人的经验不断总结提高而成。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