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科 妇科 骨科 耳鼻喉 肛肠 泌尿 不孕不育 皮肤病 口腔 肿瘤 糖尿病 眼病 性病 肝病 心血管 更多
中医网
您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壮医 > 正文

壮医痧病及其诊疗源流


注意阅读时间,健康用眼! 2012-05-25   中医诊疗网  www.zlnow.com

    综上所述,由于壮族历史上无规范的统一的文字,我们无从以文字资料概其战国秦汉及其以前对痧病的认识和诊疗全貌,但以这一时代的"干栏式"建筑、花山崖壁画和新近出土的骨针、陶针、金属针具、骨弓、植物标本等来看,至少在战国秦汉时期,壮族先民对痧病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创制诸如针刺放血、挑痧、刮痧、捏痧等治疗措施和预防保健措施,表明壮医认识痧病的历史渊源久远。虽然壮医先辈对痧病的认识和由此创制的各种简便实用的防治方法无医籍文献记载可考,但是,我们可以断言的是,后世壮医挑痧、刮痧等疗法之所以能取得较为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当与这一时期日益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密切相关。

    二、壮医痧病及其诊疗的发展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了岭南,并开始设立郡县,岭南正式与内地沟通。此后,各封建王朝分别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民族互迁活动,部分文人官吏和汉人迁入广西,促进了壮医与中原医学的交流。秦汉至宋元,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壮医对痧病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逐步由简单到深刻,其诊疗方法渐渐丰富,经验日趋成熟。明清以来,随着认识的提高,经验积累的日益丰富,医家们对痧病的认识有了质的提高。痧病专著不断涌现,壮医简、便、廉、验的诊疗

    技术引起了众多医家的重视,在有关文献中,许多带有明显岭南地区壮医治疗痧病的经验被吸收转录载人汉人手迹。随着这些著作的问世,壮医诊疗痧病的经验逐渐推广开来。因此,运用系统信息的方法从有关文献中搜寻,我们不难发现,这段时期隐含在许多书籍中的已演化或尚未演化的壮医诊疗痧病的技术和经验。壮医在保持自己特点的同时,开始吸收其他民族医学的经验,促进了壮医对本病的认识和诊疗的发展。不过,由于各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它的发展是漫长的、渐进的。

    (一)挑痧法的经验积累

    挑痧法,古代壮医又称"挑草子"、,"挑痧毒"、"斑麻救法"。这种疗法是目前壮族民间仍广泛流传的有效的痧病急症救治法。唐宋时期,壮族地区挑痧法已受到世人重视。宋代古籍如《岭外代答》、《岭南卫生方》等各史书对壮族先民应用这种疗法进行浅刺急救的经验作了大量的记述并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南方挑草子之法不可废也"。如《岭外代答》载:"南人热瘴一二日;以针刺其上下唇,其法卷唇之里,刺其正中,以手捻其唇血,又以楮叶搽舌,又令人并足而立,刺两足后腕横纹中青脉,血出如注,乃以青蒿和水服之,应手而愈"。全国颇有影响的方书《岭南卫生方》也记载了岭南地区大量的治瘴经验(包括治痧在内),其中就有壮族先民常用的"挑草子"疗法。"若夫热瘴,......南方谓之中箭或中草子,然挑草子之法,乃以楮叶擦舌,皆令出血,涂以草药,解其内热,应手而愈。此外, 《桂海虞衡志》、广西各种旧县志如《镇安府志》等亦有类似记载。如今,这种独特的治痧瘴法经历代不断总结、演变,发展成了壮医的针挑治痧法。此期,壮医挑痧毒的治则已进一步确立,如认识到"冷瘴与杂病不可刺","热瘴只用'挑草子'法"。人们从开始时"不问病源,但见头痛体不佳"便刺,而懂得"挑草子"有一定的适应症,足以说明壮医对痧病认识的深化和挑痧法经验的不断积累。显然,宋元时期壮族地区盛行的"挑草子"疗法乃承前代而来。

    (二)病名和分类的出现

    "痧病"一词,最早见于元代。元·危亦林撰写的《世医得效方》记载:"艾汤试沙证。江南旧无,今所在有之。原其证古方不载,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烦乱,须臾能杀人。先浓煎艾汤试之,如吐即是。此前诸书不载痧名。有云干霍乱者,有云青筋者,有云白虎症者,有云瘴气者。因而壮医认识和诊治痧病的经验记载略而不详,或有阙如。"痧病"病名的产生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提高而产生的,是疾病病名分类逐步由笼统到详细的结果,是医家们(包括壮医在内)对痧病诊治经验加以理论总结的结果。但痧病乃多种热性病的总称,而不是某一种病的专称,由于病症非一,种类繁多,变幻迅速,有隐伏于别病中者,更有医不及时或治不得法,并发他病者,故壮族民间有"无病不痧"之说。痧病病名繁多,据统计,《痧胀玉衡》中有百余种之多,《验方新编》共记有75种,如风痧、暑痧、阴痧、阳痧、阴阳痧、紧痧、绞肠痧、暗痧、闷痧、羊毛痧等等',刊,其中有部分为壮医常用名。而笔者据文献及调查统计,壮医的痧病有上百种之多,它几乎涉及内、妇、儿等各科疾患。这一时期,壮医先辈根据岭南特有的气候和发病特点,在痧病分类中突出痧病中的蚂蝗痧和标蛇痧,对妇女经行患痧,谓之"痧麻夹经"。壮医对蚂蝗痧、标蛇痧的命名,则反映了壮医病名的地方特色和壮医对本病的深刻认识。明代由于受到中医阴阳概念的影响,壮医已开始用阴阳作为辨证大纲对痧病进行分类,德保县一位已故老壮医所著的《痧症针方图解》印证了这一点。壮医有暑痧、绞肠痧、闷痧、暗痧等痧病名称,中原医学和其他少数民族医学也有这些痧病病名,这说明壮医与中原医学及其他少数民族医学的互相渗透,相互吸收。痧病分类的出现不仅是壮医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壮医先辈在痧病认识上的飞跃。

微信搜索“zhongyikong”并关注,每天体验中医之道。
友情提示,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京ICP备14033551号-10